青青山下少年郎,獨竹一去江水長。煙波浩柳人何處?搖櫓打槳并船歸。
貴州的風景大致能分為兩種。一種是遠處的山,山下層層疊疊的梯田,每到秋季,看谷穗金黃,被風一吹就卷到了天邊;一種是碧綠的湖水,翡翠的色彩,因為海拔落差的緣故,處處可見山谷間的小瀑布,非常秀麗。然而,作為黔東南西入口第一重鎮的麻江下司卻是另一番景象。
依水而建的吊腳樓,家家有船,人人打槳。自嘉慶13年(公元1808年)被辟為商埠,下司在民國時發展為鬧市,成為黔中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有人說,水和經營是埋在下司人血脈里的東西,下司人通曉水性,致富有道,而兩者相結合造就了下司蓬勃發展的水上運動 獨竹漂、龍舟。
獨竹少年
“獨竹漂”項目本源于遵義赤水一帶,卻在下司發揚光大,清水江上一根根綠色的獨竹,早已成為下司旅游一道絕妙的風景線。而“金雞獨立”“燕式平衡”“仰臥起坐”、“俯臥撐”等十多個表演動作,讓人在嘆為觀止的同時想到金庸古龍筆下羅襪生塵的武林高手“實在是太厲害了!”第一次見狀的國家體育總局民族體育文化采訪小分隊成員們也不由地嚇了一跳。
18歲的胡朝貴和20歲的賀壽勇是這個項目的佼佼者,兩人均代表貴州參加2011年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且包攬了獨竹漂100米直道競速,200米直道競速的第一、第二名“如果沒有獨竹漂,我現在一定還在玩,也許還會出去務工吧。”如今就讀凱里學院民傳專業的胡朝貴毫不掩飾獨竹漂給自己人生帶來的巨變。
最初因為興趣愛好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那是2007年的6月,獨竹漂剛剛從遵義引進,訓練用的也還是楠竹。想著來試試,卻因為天賦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臨時組隊是因為要備戰16日的貴州省獨竹漂競速賽,當時州體育局領導給予要求;“三天能站起來,六天能劃走,十天能參賽。”而胡朝貴和賀壽勇只花了1-2天就在獨竹上站了起來,另外速劃競技訓練講求身體的協調,站在竹上需要技巧,比賽中需要耐力。也許是天性使然,也許是命中注定,沒有比胡朝貴、賀壽勇更適合獨竹漂的人了,于是興趣漸漸地變成了專業,盡管尚在凱里學院讀書的兩人對未來并沒有明確的打算,但獨竹漂會一直繼續下去。
龍舟踏鼓
若說獨竹漂勝在“一葦渡江”的美麗,那么龍舟則是清水江里熱情而喧鬧的主題。龍舟的歷史悠久,是群眾基礎最好最廣的民族體育運動之一。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在麻江縣龍舟隊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據龍舟隊隊長文朝漢介紹,龍舟隊三分之二成員姓文,皆來自位于下司鎮南7公里處的仫佬族龍里村。
開門見水,出門行舟。長期以來,秀美的清水江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水上技能。60歲的老舵手文廷友是龍舟男隊中年齡最大的選手,從1982年開始劃龍舟至今已有三十個年頭。如今兒子、媳婦都是龍舟隊里的主力干將,這讓老人十分欣慰。掌舵是為了保證龍舟的方向,朝著直道滑行,少走彎路,文廷友的舵還會繼續掌下去,因為每次比賽只要文廷友壓舵,后輩們就像吃了定心丸,劃起來也特別有勁。
除了舵手,鼓手也是龍舟隊里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學生時曾是體校短跑運動員的趙元麗現在是麻江縣女子龍舟隊的鼓手兼隊長,遇上教練不在的時候,還要兼任半個教練。因為龍舟是極需體能的運動,比賽時是否整齊劃一,往一處使勁,鼓點的節奏很重要,因此鼓手需要有強大的號召力。和文廷友一樣,趙元麗的一家三口也都是麻江縣龍舟隊的隊員。平時是民,戰時是兵,趙元麗直言,很想成為專業龍舟運動員,從而全身心地投入這項運動中。“因為龍舟比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條件,不但有經濟獎勵,回到家鄉還像貴賓一樣被接待。如果說龍舟給我的人生帶來了什么變化,那就是活得更自信了。”
要致富劃龍舟
自2004年以來,麻江縣龍舟隊參加省級和國家級賽事,共獲得金獎42次、銀獎20次、銅獎28次。其中在2011年9月10日至18日舉辦的第九屆全國傳統民族運動會上一舉奪得所報比賽項目的12個一等獎,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
優異的比賽成績,成就了麻江縣龍舟隊員的致富之路。按照省里對九運會冠軍獎勵5萬元(每人)計算,麻江縣龍舟隊一共領取了獎金800余萬元。作為龍舟隊主力軍的龍里村,家家戶戶都蓋上新房,過上了好日子。“要致富,劃龍舟。”一時在麻江縣廣為傳播,經濟上的激勵對于龍舟運動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論男女老少都想一試身手。當然,此時的麻江龍舟隊已經是層層選拔,形成了一條自上而下的人才考察體系。
自2007年啟動的“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最終落實到麻江縣民宗局、體育中心、教育局共同協辦,把小龍舟訓練帶入下司民族中學的體育教學課堂和課外活動中。從初一年級開始培訓,每年龍舟競技訓練都有集訓計劃和訓練方案并制訂有詳細的天訓練和周訓練計劃。為了能連續培養水上運動人才,學校還向縣教育局申請成立高中部。因為體能好、學習能力強,年輕的學生在畢業后很有希望選入麻江縣龍舟隊,而龍舟比賽所帶來的上升空間,已經成為學生文化課學習以外的另一種出路。2008年下司民族中學的4名龍舟隊員一舉被選入貴州省皮劃艇隊,成為了專業的競技運動員。
金牌教頭
就在麻江縣龍舟隊輝煌戰績,耀眼光環的背后,總還有一些人和事需要記錄。
早年畢業于上海體育學院的謝翔云是這條金牌龍舟上的總教頭,為人低調沉穩,但說起話來又見其性格中的灑脫。要知道,一開始謝翔云只是代表縣體育中心為龍舟隊送經費的工作人員,那時候龍舟隊的總教頭是位值得尊敬的老體育委員。謝翔云每隔一兩周就要來送些伙食費,每次到來也總會站在堤岸上看一會兒。“總歸是有心人,時間長了,來看的次數多了,心里就會有些想法。因為訓練中存在一些問題,龍舟隊在全國比賽中的名次總也上不去。”謝翔云直言不諱。
世間自有因緣在。后來老體育委員因為痛風不得不離開龍舟隊時,謝翔云自然接過教鞭。可當了教練才知道帶隊的艱難,因為每個體育項目都有自身的內在規律,龍舟隊最大的問題是人數多,隊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如何在比賽中能做到高度統一,成為帶隊成敗的關鍵。在謝翔云看來,少數民族對于龍的文化信仰,使得他們對龍舟的接受度很高,而“物質+精神”的獎勵又使得每個隊員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獲,人心安定,自然越做越想做,一個項目才能發展起來。同時,出身體校使得他能廣泛借鑒田徑等不同體育項目的經驗,科學訓練,最終讓麻江縣龍舟隊走上了“民族體育訓練也可以講求科學性”之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