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采訪結束,國家體育總局民族體育文化采訪小分隊成員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他們各自談了關于貴州民族文化體育發(fā)展的想法。
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綜合處處長徐靖:
來到貴州的民族中學,看到了體育文化傳承在這里非常受重視,老師和孩子們都非常喜歡民族體育,已然成為他們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雖然條件艱苦,但教練和隊員們都能不畏艱難,一干就是十幾年,實在令人感動。因此,由衷地希望能繼續(xù)推廣普及,把民族體育一代代傳承下去,更好地弘揚貴州的民族體育文化。
貴州省體育局文化宣傳信息中心主任王國慶:
采訪中我們看到,貴州最原生態(tài)、最豐富和最有魅力的民族體育文化,大多在最偏僻和經濟不發(fā)達的鄉(xiāng)村。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民族體育文化已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之中,成為他們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來自中央媒體的記者贊嘆貴州有如此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有多彩燦爛的民族文化。我想,這正是貴州發(fā)展體育旅游和山地戶外運動的獨特優(yōu)勢。可以把民族體育文化進行提升包裝,講究一定的文化儀式,使其更具神秘性、觀賞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為體育旅游和山地戶外運動注入文化內涵。只有充分發(fā)揮民族體育文化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古老的民族體育文化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
新華社發(fā)稿中心主任周杰:
我們有責任讓自己的子孫后代了解關于自己民族的過去,包括民族體育文化,但所有歷史的挖掘和整理都必須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所以錢是很大的問題。對于貴州來說也是這樣。
中國體育報體育文化新聞采編中心主任王靜:
在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背景下,體育文化已經提高到與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yè)同等的地位,在這次貴州行之前對于貴州民族體育項目就有一些了解,希望通過民族體育傳承人的故事,去了解這個項目在本民族的過去與未來中所產生的作用。來了之后,覺得貴州的民族體育在很多方面確是可以整理挖掘的,所以非常期待。
人民日報范佳元:
作為文化遺產,必須有意為之,從形式上、內容上有力維持。貴州做了許多實際的工作,想了許多辦法去努力達到這個目的,能夠看出貴州的少數民族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民族體育文化。這個方向是對的,是能夠將少數民族的許多文化通過體育這個點帶動起來,并保持發(fā)揚下去。
中央電視臺5頻道高莉娟:
因為經濟不發(fā)達,條件比較差,民族體育項目想要達到和其他省市同樣的成績,在貴州必須付出成倍的代價。這次探訪的仙馬、瑤山、下司三個地方,每個地方的民族體育都令人影響深刻。像下司龍舟隊這樣的隊伍,只要參加全國比賽必拿金牌,卻受制于經費。在今后,有沒有可能性引入一些社會資金。
光明日報副主編柳霞:
這里的孩子和運動員確實需要更多的幫助和支持。民族體育也是一種體育項目,所以辦好民族體育運動,挖掘其文化,有利于豐富現代體育運動的內涵。
工人日報體育部主任宋澎:
盡管存在經費上的問題,但貴州人很實在,一句話不說但什么都在做,所以說若干年后貴州的民族體育也一定會有成效。現在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貴州應該正確看待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搞一些符合自己資源稟賦的傳統(tǒng)民族體育節(jié),并推廣到全國范圍做成品牌。
華奧星空記者部副主任劉向前:
盡管貴州受到經濟發(fā)展的限制,對于民族體育發(fā)展政策支持的力度還有所欠缺,但至少已經在努力地做了。這是很難得的。因為我們國家很多少數民族地區(qū),有很多很多民族體育,都在慢慢遺失,很多地方連有奧運項目的競技體育都無法支持。由此可見,貴州對于民族體育是相當重視的,你們有傳承人,有體育課項目,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東西。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