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岑鞏縣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宗旨,著力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始終堅持把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放在首位,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
10年間,岑鞏縣堅持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搞好重點突破和示范帶動,社會救助實現了從臨時性、單一性向制度化、綜合性社會救助轉型,城鄉各類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了穩定可靠的制度性保障。一是城市低保制度在普遍建立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二是農村低保于2007年全面建制,實現城鄉低保制度全覆蓋;三是農村五保供養列入財政預算,實現了由農村集體互助共濟向以財政保障為主的歷史轉型;四是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建立,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步入試行階段;五是建立了自愿受助、無償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六是加強了城鄉低保與扶貧開發、城鎮廉租住房等救助幫扶政策和困難家庭用水、用電等各種優惠政策的銜接。
救助標準大幅度提高
城市低保從2002年啟動以來,低保對象月平均保障標準從160元提高到300元,月人均補助水平由118元提高到196元;農村低保工作自2007年7月開展以來,從最初的按照困難類別分檔次補助到實行按照年人均純收入補差,低保對象年平均保障標準由年人均純收入1200元提高到1570元,年人均補助水平由340元提高到800元;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標準目前年人均補助達12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500元提高到800元;城市低保對象穩定在0.2萬人左右,農村低保對象由2007年的1.8萬人上升到2012年的4.65萬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目前共有0.14萬人,累計救助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達1.2萬人次;自2009年起,連續三年為低保、五保對象等群體發放春節一次性生活補貼共計1624萬元。
社會福利向適度普惠轉型
10年來,岑鞏縣社會福利政策不斷完善,受惠范圍逐漸由特殊群體向社會群體拓展,社會福利事業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邁進。
社會養老服務加快發展。龍田、注溪、天馬敬老院建設完工并投入運行,50余名孤兒老人衣食無憂,水尾敬老院正在建設中。其余各鄉鎮敬老院項目建設均計劃于“十二五”期間全部完成。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等社會養老服務新模式,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資金保障與服務提供相匹配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擁軍優撫安置工作創新發展
10年來,岑鞏縣認真執行《兵役法》、《退役士兵安置條例》,完善了相關扶持政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實現了從政府指令性安排城鎮退役士兵工作到“城鄉一體,以扶持就業為主,發給退役金后自主就業、政府安排工作、參與事業單位招考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轉型,退役士兵的就業途徑和就業能力提高得到更多支持。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擴大優撫保障范圍,將帶病回鄉退伍軍人、60周歲以上農村籍退役士兵等納入了國家定期撫恤補助范圍。2012年享受國家定期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共有0.18余萬人。
10年來,岑鞏縣因工作成績突出,多次州、省評為“抗雪凝、保民生”工作先進集體、“擁軍優屬先進單位”、“救災救濟常規工作單項優勝第一名”、“民政工作目標考核獎勵”等10個獎項。(肖元勛 楊元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