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傅楊勇用手推剪給客人理發
一把手推剪,一把剃頭刀,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塊圍布,還有一塊海綿,鄉村理發師走鄉串戶上門給人理發,這種理發方式幾乎從人們的記憶里消失,10月23日是岑鞏縣城5天一次的趕集日,我再次看到了這種理發方式。
在岑鞏縣文化廣場對面右邊的街頭,幾個鄉村理發師正在忙碌地用傳統的方法給人理發,搭圍布、手剪,然后將剃頭刀在一塊特材布上刮幾下,用剃頭刀給客人刮鬢毛,每一個動作都一絲不茍。這些師傅年齡40幾歲到70幾歲,都是年輕時就學藝,最初是給寨子的人理發,后來逢場便趕場給人理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來沒有出錯,深受人們的喜歡。隨著美容美發業的蓬勃發展,鄉鎮也有了專門的理發店,趕時髦的年輕人不再找他們理發,他們中很多人放棄了,只有極少數堅持下來,苦苦地傳承祖先的手藝,搭車趕往各個鄉場為人民服務,剪一個5元錢,忙的時候一天能剪20幾個人。
前來理發的多是老年人和3-4歲以下的小孩,老人來,主要是從小手工理發理習慣了,一時難以割舍,一位等待理發的老人指著鄉村理發師的手推式理發剪刀說:“我是退休的,不是沒有錢(去理發店),是愛這玩意。”“也有(沒有退休的)干部來,40幾歲的,不過很少。”一個師傅接過話題說道,他說,很多人來,是喜歡手剪,聽到手剪的聲音覺得舒服。當筆者問起手藝有沒有傳人時,正在給人理發的楊勇師傅笑道:“哪個學哦,都去理發店了!”看得出,他內心有點失落、傷感。
老師傅們告訴我,在鄉下,他們經常上門去給身體不好的老人理發,給這些老人理發一般不收錢。“收哪樣子錢?他們看得起我,看得起我手藝,就是贊成我了!”在另一棵樹下給人理發的師傅剛剛完成一個,接過話題說道,“現在也窮,但不像以前那樣窮,我出來理發是舍不得手上的手藝荒廢,心情好比哪樣都好。” (石遠定)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