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渲染生命,木鼓張揚豪情
作為一個以苗族、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一走進凱里,獨具特色、風情濃郁的鐘鼓樓、風雨橋便映入眼簾。
在凱里城區主要街道的建筑、燈箱廣告、公交車站,你隨處可見苗侗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整個城市充滿了苗侗民族文化的氣息。市內有最具民族風格的民族體育場,圍繞著體育館看臺的風雨長廊長達585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風雨長廊;具有苗、侗民族建筑風格的博物館,館內分設12個展廳,參觀博物館你會領略到苗侗文化厚重、豐富、多彩的內涵;有體現以苗族民間文化為主的仰阿莎民族文化廣場。在城郊高速公路西出口,還有市政府精心打造的凱里民族文化園。
“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小節天天有,大節三六九。”在這塊13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民族節日集會點,民族節日多達135個,居全國之首,素有“百節之鄉”美稱。
凱里在明清時期曾有“小京州”之稱,主要傳統節日有蘆笙節、苗年節、吃新節、爬坡節、姊妹節、木鼓節、牯藏節等,節日活動豐富多彩,主要有跳蘆笙、斗牛、賽馬、吹芒筒、跳木鼓、踩銅鼓、對歌、斗鳥等,參加人數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各村寨的節日時間常常錯開,你方唱罷我登場,游客任何時候來凱里都有可能趕上民族節日。
苗年是苗族傳統的節日,每年農歷九、十月或十一月的卯(兔)、丑(牛)日舉行。節期三天,節前農家除準備甜酒、粑粑、粉面等豐富的副食品外,還要殺雞宰豬、祭祖、開“財門”、敬“年神”。節日活動有跳蘆笙舞、跳場、跳年、跳月、斗牛、賽馬、踩花山等。
鼓藏節是苗族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包含著斗牛、宰牛祭祖、用牛皮制鼓、祭鼓等一系列宗教禮儀,是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靈的最大盛典。各地節日的周期不盡相同,多數是11年到13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舉行。鼓藏節是遺留下來的苗族原始習俗,展示了苗人泣血而歌,殺牛祭祖的悲壯場面,也是人類學家、民族學學者探訪古老苗族人心靈世界的最好時節。
凱里還有“東方斗牛之鄉”之稱。與西班牙的斗牛不同,苗族斗牛是指人們讓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爭勝論負的活動。凱里苗族人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跟牛結下了特殊的情感。在苗寨寨門懸掛帶角牛頭,苗家神龕下放有相連牛角,不忘時祭,并以斗牛的方式,展示對牛的敬愛與崇拜。凱里各種大小集會、節日活動都少不了有斗牛活動,共有大小斗牛場一百余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