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舞傳承文化,以服飾記載歷史,以蘆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張揚豪情……矗立在清水江畔的凱里,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著她神奇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恬靜優美的生活意境。
絢麗多彩的服飾訴說“穿在身上的歷史”
云髻,半月形額發;銀釵,絲絲銀飄帶;過膝百褶裙,繡著花鳥魚蟲圖案大領對襟短衣……2012年2月,在凱里舉行的大型民族服飾展演上,來自凱里16個鄉鎮、街道及外縣的服裝展演隊,展示當地苗族服飾特色,呈現了一場瑰麗多彩的藝術盛會。
凱里市鴨塘街道短裙盛裝展演上,苗家姑娘們身著花衣花裙、頭帶獨特的銀花和銀冠,腰系銀花帶,百褶裙上繡著蝴蝶、鴿子等圖案。隨著歡快的蘆笙,舞動的裙擺、顫動的銀飾熠熠奪目。
凱里,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處苗嶺山麓、美麗的清水江畔,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全國少數民族比重較高的城市之一。
凱里是苗語的音譯,其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牂牁,戰國、秦、漢、兩晉、南北朝屬且蘭,隋、唐屬賓化縣,宋屬合江州。明、清時期置清平堡、司、衛、縣或凱里司、衛、縣。民國三年(1914)改稱爐山縣,1958年復稱凱里縣,1983年設立凱里市。
說起凱里的歷史,就不能不提苗族服飾,尤其是苗族婦女的服飾,由于苗族先民遷入凱里的時間有先后,定居后又受所處地理環境制約和周邊文化的影響,自然形成數個地域相對穩定的服飾文化圈。
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服飾承載了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凱里苗族服飾集刺繡、蠟染、織錦、銀飾于一體,款式古樸,格調典雅,為中外學者所注目。關于凱里苗族服飾的著述頗多,被譽為“穿在身上的歷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并把凱里苗族服飾分為“舟溪式”、“巴拉河式”、“灣水式”和“凱棠式”四種類型。
苗族服飾也為中外收藏家所青睞,近二十年來,不斷有人進入苗族村寨,搜購年代久遠的衣物、繡片、錦片和蠟染。
學者研究發現,凱里苗族服飾是苗族婦女遵循苗族傳統的美學觀念和文化心理,綜合運用繁復多樣的手法創造出來的藝術杰作。它是符號化的苗族歷史記憶,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承載著豐富的苗族文化信息和文化底蘊,是探尋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史的活化石,具有寶貴的科學研究價值。
同時,苗族服飾也是苗族禮儀文化的產物,是苗族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過去一個苗族婦女,終其一生也只能制作一兩件精美的衣服,用于重大的節慶活動期間穿著展示,死后隨葬一件,余下的成為傳家之寶。隨著技藝最精的祖母輩老人一個個地去世,存世的苗族服飾精品越來越少,便顯得越發珍貴。
凱里所在的黔東南州是國內苗族最集中的地區,大約形成了200多個苗族服飾文化圈,單說苗族服飾,已是美不勝收。何況還有侗族服飾,又分南部侗族服飾和北部侗族服飾,以及瑤族、水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服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