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百姓從油燈歷史到光輝歲月
如果說農網改造對于月亮山農民來說,是告別貧困、告別“螢火蟲”走進文明的一盞明燈,對于電力職工來說,則是數倍艱辛的付出。
1999年實施農網建設與改造前,全縣21個鄉鎮中尚有4個無電鄉,381個行政村中無電村達247個,村通電率僅為35.1%。無電、缺電,嚴重地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給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種種不便。
從江縣歸奶村6組的農戶徐嗣東在2002年買了個手機,但是因為沒有電,他要把手機拿到大寨或者停洞鎮上去充電,步行到大寨需要1個小時,而到停洞鎮需要1個半小時;因為沒有電,他一家人需要煤油燈照明,每斤煤油5元錢,一斤煤油只能用三天,每個月光是照明的費用就需要40余元,說到因為沒有電帶來的不便,徐嗣東深有感觸。
從江供電局計規工程部的王明祥,老家在從江縣停洞鎮歸奶7組。自己長年累月為從江縣的村村寨寨搞電網建設,而自己的老家一直沒有用上電,2003年,在他的牽頭下,歸奶村7組40多戶人家準備自籌資金牽條10千伏線路過來,但仔細算了一下,需要資金20余萬元,平攤到每戶達5000多元,而歸奶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最后只有放棄,王明祥愧疚不己。
停洞鎮老干部徐令安退休后回到了老家歸奶村6組,他說,自己也能買得起電視機電磁爐電冰箱,但是電不通,買過來有什么用?還不只能當擺設?村民徐嗣東說,看著寨上的小孩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跑到歸奶大寨和停洞鎮上看電視,把別人家擠得水泄不通,自己內心有說不上來的心酸!
從江縣無電工程施工隊負責人曾崇斌說,從江縣光輝鄉加牙村白沙組20余戶無電戶距離從江縣城160余公里,到了光輝鄉要到加牙村全是山路,山高坡陡,遇到大雨,水一沖全是爛泥,一根電桿要運到點上需要耗16個漢子兩天的時間,成本在700多元的一根9米電桿,加上人工費用要運到村子里,需要1萬多元。來自云南的的施工隊員李建到從江縣哭過兩次,他說,搞工程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遇到這么大的困難!
1997年省計委、省經貿委、省物價局、省電力局對從江縣的農網建設和改造工程作出批復:從江縣35千伏及以下農網工程總投資4654.2萬元,要求二至三年完成。縣委、縣政府深受鼓舞,確定2000年為從江縣的“電力建設年”。在各鄉鎮、機關負責人參加的全縣經濟工作會上,時任縣長的耿生茂將“電力建設年”的年旗鄭重地交給縣供電局局長王學軍手上,同時也交給他一項硬任務:一年完成100個村通電! 一場電力建設攻堅戰,在從江的崇山峻嶺間拉開了戰幕。
這一年,從江供電人創造了平均3天一個行政村通電的奇跡。共120個行政村新通電。
線路的勘測設計是第一道“坎”。從江供電局從各基層站、所抽調技術骨干組成設計隊,分成小組開拔各個山鄉。這些同志被稱為農網建設的“鉆山豹”,因為實地勘測就得披荊斬棘。全縣農網建設改造的高壓低壓線路近2000公里,圖紙資料能裝上幾大柜,其工作量之大、工作之艱辛可想而知。線路施工又是一道“關”。因為無電村絕大多數是山高坡陡、地處偏僻的苗村侗寨,在立桿架線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谷坪、東朗、剛邊、秀塘4個鄉的通電工程,被定為省政府督辦的實事之一,從項目計劃下達到要求通電的時間僅有2個月。而這4個鄉中,有3個不通公路,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如期完成任務,從江供電人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用肩挑背馱的原始勞作方式,提前架通了這4條10千伏線路。
剛邊至秀塘的10千伏線路總長10公里,途中僅有3戶人家,山勢巍峨陡峭,道路坎坷崎嶇,供電技術人員和施工隊一道吃在野外,住在牛棚。
下江鎮平江村位于“321”國道旁,110千伏、35千伏線路在該村后山交錯,但由于沒有10千伏和低壓線路長期用不上電。為了及時讓該村通電,供電局派一名副局長帶隊,專門負責完成該村的通電任務。當全寨亮起最后一盞電燈時,各家各戶已在殺豬宰羊過年,隊員們默默地收拾起東西,連夜趕回家吃團圓飯。
正是這種拼搏精神,匯成了一股強有力的電流,點亮了千家萬戶的明燈。如今,在從江通電的村村寨寨,都購買了打米機、粉碎機,使山區群眾告別了祖祖輩輩靠碓舂米的歷史,從沉重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許多村寨的群眾紛紛購買電視機,看到了山外世界的精彩。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有經濟頭腦的群眾,沖破舊的商品觀念的羈絆,積極購買設備,開辦加工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