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非攝
3月29日晚,交道口東棉花胡同。
北京日報訊 伴著夜風,一串串響聲傳至耳畔。兩位身著侗族傳統服飾的姑娘行走在胡同內,髻插銀釵,項戴銀圈,耳吊銀墜,百褶裙的裙裾隨風飄動……行至距離胡同口約100米的江湖酒吧,姑娘們翩然而入。不一會兒,酒吧內飛揚出侗族大歌。
這是一支來自貴州黎平縣大山深處的侗族大歌隊。從3月9日起,他們在身為搖滾歌手的侗族老鄉吳虹飛安排下,第一次集體來到北京,先后在愚公移山酒吧、麻雀瓦舍、MAO酒吧等著名娛樂場所登臺亮嗓。3月29日這天晚上,他們完成了此次來京的第6場演出,這也是此輪演出的最后一場。
大歌——侗語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2005年,侗族大歌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又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外人看來,這群侗族青年正在以特殊的方式傳承著古老的非遺項目;而對他們自己來說,還有一個更為現實的想法,就是用這種表演來掙錢謀生。在霓虹閃爍的城市之中,古老的大歌和年輕的吟唱者,能否求得一席之地?
現場 酒吧聽“大歌”很新鮮
設在江湖酒吧的演出現場非常簡單。酒吧門口立著一個小木架子,上面有一張侗族姑娘的照片,以及“貴州黎平縣侗族大歌——巖洞之歌”幾個字,勉強充當招牌。演出地點在酒吧北房,大約30平方米的狹長空間里擺著一張張圓凳,就算是觀眾席了。這天晚上大約來了五六十位觀眾,他們大都是看了吳虹飛在網上發布的演出信息后特地趕來的。
六名侗族青年出場了。他們呈弧形隊列排開,三男坐著彈唱,三女站立而歌。在略微昏暗的燈光下,他們服飾上的水云紋、花草紋,還有龍鳳圖案,顯得別有韻味。清唱,或是在琵琶、牛腿琴伴奏下的復調式多聲部合唱,在年輕歌者的吟唱中,仿佛可以聽到蟬鳴鳥叫、歡歌笑語,或是清泉閃亮、天星明月。
在每首歌演唱之前,吳虹飛都會向觀眾講解一下歌詞大意。作為演出的組織者,她太愛這些古老的歌曲了。此前,她買了全套的侗族音樂的樂器,研讀了大量材料,深陷于對侗族音樂的迷戀之中。在一次侗族同鄉聚會中,她認識了歌隊的領隊吳金燕,后來便邀請對方來京演唱。她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讓他們的歌聲能夠被更多人聽到。
因為這群純樸歌手的到來,酒吧里的氣氛也明顯與往日不同。演出現場的墻壁上,錯落有致地懸掛著一張張搖滾明星、民謠歌手的照片;但現場回蕩的卻是帶有天然山水情韻的侗族大歌。很多觀眾都覺得新鮮,不時拿起手機、相機拍照。“如果不能親臨侗鄉,那么在鬧市中靜靜地聽一聽這些歌曲,也不失為一種值得回味的享受。”有觀眾這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