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文藝片總會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不過,在婦女節上映的小成本文藝片《桃姐》卻在首周末取得4000萬元的票房。昨天記者獲悉,《桃姐》票房已接近5000萬元,有望成為為數不多的又一部票房過億的文藝片。
婦女節檔期、小成本制作、無大片圍攻,《桃姐》上映時的這些特征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去年光棍節上映的票房“黑馬”《失戀33天》。盡管影片類型、票房成績都不可同日而語(《失戀33天》為商業片,首周票房達到1.5億元),但《桃姐》也同樣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特質。
《桃姐》上映之初,有影城經理還擔心影片過于小眾或者基調悲傷而影響上座率,但上映后,《桃姐》不僅受到很多中老年觀眾的包場觀影,在年輕影迷心中,《桃姐》也成為一部治愈系影片。影迷小耿說:“它毫無波瀾平白無奇,你看周邊人的眼神都會變得柔軟,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正能量。”
同《失戀33天》有網絡小說為影片提高人氣一樣,《桃姐》同樣具備“人和”因素,香港導演文雋說:“《桃姐》去年拿了威尼斯最佳女主角獎,去年9月份在香港上映時已經在影迷中間有極好的口碑,到今年在內地上映,《桃姐》已被大家熟知。”同時,影片中,徐克、洪金寶、秦沛、黃秋生、杜汶澤、寧浩等眾多熟臉客串演出,也為《桃姐》賺取不少人氣。
《失戀33天》瞄準光棍節,而《桃姐》發行方早在影片檔期上瞄準了婦女節,此謂“天時”,發行方博納影業集團總裁于冬說:“婦女節是最合適的檔期。”而電影市場也為《桃姐》的“落地”提供了機遇,三月電影市場基本沒有大片,除了斯皮爾伯格的《戰馬》和早已上映的《碟中諜4》,其他的都是零零散散的小成本影片。昨天,記者訪問本市各大影城,《桃姐》的排片和上座率基本都在前列,而《戰馬》《碟中諜4》等國外大片的放映場次明顯減少。
對于《桃姐》的票房前景,于冬毫不謙虛地表示,票房過億已是他們的“最低要求”。不少業內人士已將《桃姐》視為繼《失戀33天》后,又一個小成本影片打翻身仗的成功的案例。記者 孫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