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馮瑋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湖北招生組組長
儲朝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
南方日報訊 日前,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嚴厲批評“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錢理群教授一席話被參會者發上微博后,迅速被轉發幾萬次,引起網友激烈討論。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撰寫致清華公開信《大學需要有反思精神》的劉道玉也認為,知識能力的過度開發會抑制人的能力和發展。保持第一名要用掉學生太多的精力,狀元不能代表什么。
大學不應是權利爭奪場
南方日報:對于錢理群教授所說的大學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該怎么理解?
馮瑋:對于錢教授的“利己主義者”說法我有深切的感受。我是恢復高考后最早一批的大學生,當時我們被說成“十二年熬一鍋湯,上面的油水全撇開了”。那時的大學生沒有任何高考激勵機制,沒有利益驅動和各種誘惑,愛好學習且自學能力強,由于畢業后是分配工作,更不需要為出路或好的出路發愁,一腔熱情全在學習上。現在我們的高分學生全往北大清華擠,畢業后哪里有權有錢就往哪里奔,在這樣價值觀的引領下想不成為利己主義者都很難。
儲朝暉:錢理群教授提出的問題,是在問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應該有怎樣的標準和基本人格。現實中大學的管理體制使得師生不是圍繞“道”轉,而是圍繞權力轉。大學理應通過真理的探索和人才培養來服務社會,而不是成為權力和個人利益的爭奪場。誰在探究真理,誰走在真理的前沿,就要以這些人為領路人,而不是以誰權力大、掌握資源和科研經費多為尊。
“爭狀元”完全沒必要
南方日報:錢理群教授提出“北大清華再爭狀元就沒有希望”,是否和生源因素有矛盾?
馮瑋:大學招高分學生無可厚非,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大學都是這樣的,問題的核心在“爭”字上面。現在在狀元問題上還涉及了行政權力的介入,一些地方把多少人上北大清華當成指標,獲得這個“榮譽”的人就被大肆獎勵。
而據有關調查顯示,很多狀元、榜眼在走出校門后并未成為同行業領軍人物,甚至冒尖的都不多。由于長期從事招生,我很清楚考生之間差幾分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儲朝暉:我認為錢教授的觀點和生源因素并不矛盾。現在名校爭狀元時并沒有為學生的各種特性做定量分析,也就是沒有負責任地錄取。就學生方面而言要先確立志向,明確自身潛能再找對口學校,使得人生目標得以更好地實現。而現在很多學生非北大清華不可,結果從這些學校走出來人生目標并沒有得以實現。
南方日報: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提到五大危機威脅著今天的大學,其中就有“功利主義的專業化教育”,對此您怎么看?
馮瑋:不可否認,名校出去的學生相對優秀的更多些,但整個培養機制有問題,使得學生很自私,這和整個社會太功利、一切向錢看有關系。一些名校已然成為出國預備學校,最優秀的一批人才走掉了,因為這些人認同國外的教育理念,認為在那里能得到公平的競爭。
儲朝暉:現在很多大學對學生的培養都是以到什么崗位工作為前提,此前提必然會導致功利主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學生看到乞討現象并想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要去探究原因,了解社會分配、就業、保障機制各方面的情況,需要學習很多東西,可我們的大學就是簡單的以專業區分,讓學生只掌握以后從事此類工作的程序。學生無法判斷自己該以怎樣的行動回饋社會,而是簡單地把專業當成飯碗。
教育改革牽扯利益復雜
南方日報:劉道玉說“教育需要烏托邦”,這樣的烏托邦要靠什么來支撐?
馮瑋:“烏托邦”是指大學要成為精神家園,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大學教育也該如此,要有理想的色彩,無論是理工還是人文社會科學門類都不能過于現實,僅僅迎合社會功利的需求。當然,扭轉目前這個局面不容易,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簡單的觀念差異。我認為大學怎么辦大家心里都清楚,做不到是因為牽扯的利益錯綜復雜,推進教育改革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儲朝暉:所謂的“教育烏托邦”就是要追求理想,但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沒有理想的,追求權力和利益,并極力使兩者最大化,而誤導大學的兩個最大因素正是權力和利益。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的幸福”。大學應承載三重價值,即學人的精神家園,學業和職業的基礎,成人和幸福的基石。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楊春
高教的利己傾向更可怕
何小手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
高等教育現狀及其問題近來成為輿論焦點。
在網絡中,以微博平臺為例,截至5月5日下午,以錢理群教授的觀點為話題的微博數有近20萬條,新浪微博的重要新聞資訊賬號“頭條新聞”發表的相關微博,被轉發近15000次,評論9000多條。
相對普通網友缺乏事實根據的情緒性批評,社會觀察者尤其是知識界人士對高等教育面臨的危機感更為強烈。鳳凰衛視主持人梁文道的一則觀感頗具代表性,他在《鏘鏘三人行》節目中說到自己的經歷,并如此感嘆:“中國現在越是重點的精英大學,學生們跟你聊的事越俗氣,越世俗,越是回到自己身上。反而遠一點二三線地方的學生,可能會想一些比較宏大點的,抽象點的,做夢一樣的事情。”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教師楊海鋒在其微博中分析這種中國式的利己主義,認為一般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這是一個基本常識,但是,“在西方,平衡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是宗教。而在今日的中國,信仰的這一頭是缺失的,缺了這一頭的平衡,中國的社會才徹底滑向了人欲橫流的一頭。”
此次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現狀的批評,其措辭新穎,觀點犀利,并因此受到廣泛傳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媒介這種噱頭式的,甚至是斷章取義式的報道方式,盡管對傳播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其本質而言,類似話題之所以成為輿論焦點,卻是因為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時代危機感。其中,高等教育制度僵化,知識分子心態浮躁等問題尤其嚴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