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正反體”組圖在網絡上走紅,諸葛亮、黃蓋、孫權、李白等歷史名人紛紛被涂鴉惡搞,大有追隨“杜甫很忙”之勢。
為何網友會如此熱衷于惡搞解構歷史文化名人?專家認為,過去的課本教育對人物的塑造過于“扁平化”和“臉譜化”,惡搞歷史人物體現了年輕一代娛樂至上和顛覆傳統的取向,同時也對現代教育提了個醒:應提供給學生多元的看待歷史人物的視角,而非刻板的單一形象。
杜甫“忙”完,諸葛“亮”了
近日,“諸葛亮不亮”成為互聯網上關注度頗高的網絡熱詞。這個名為“諸葛亮不亮”的組圖在微博、論壇和社交網站上獲得大量網友的熱捧,僅在新浪微博上組圖就有超過14000次轉發,在人人網上也有超過萬次的點擊。
組圖中,諸葛亮羽扇綸巾、正襟危坐,但隨后的諸葛“暗”則是此前諸葛亮輪廓的黑色陰影圖,以表達“暗”意;諸葛“孔明”是在諸葛“暗”的基礎上,在人物眼睛部位摳掉兩個小圓孔,形成“孔明”之狀;諸葛“成像”(丞相)更是運用物理中“小孔成像”的原理,讓人物在小孔后呈現倒像。
“很忙”的除了諸葛亮,還有三國中的其他人物,關羽、孫權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惡搞。《三國演義》中被施以“苦肉計”的黃蓋,這次體驗了一把網絡版的“苦肉計”,被惡搞成“綠蓋”“紅蓋”“蓋中蓋”以及“新蓋中蓋”;孫權則被進化成“父權”和“爺權”。
網友“陽光燦爛”認為,組圖大多以字詞本身的含義為基礎進行創造,漢語的博大精深可見一斑,諸葛亮引發的“反義大挑戰”,“讓歷史人物最近都很忙。”
娛樂至上,惡搞并不代表愛恨
專家認為,中學語文和歷史教育對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和“臉譜化”塑造是造成網友熱衷于惡搞歷史名人的“推手”,而歷史人物被惡搞也并非代表了網友的愛恨。
“80后”李陽認為,在課本上涂鴉或惡搞書本中的歷史名人或許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是否被惡搞,和正面負面人物無關,只和上不上課本有關。”
復旦大學傳播學系主任廖圣清教授認為,“諸葛亮不亮”的流行是因為歷史名人被惡搞和解構的形象與年輕人腦海中原本的刻板形象產生了極大反彈,“這種反彈性會不斷激發人們的好奇心,進而參與傳播。”
他指出,新媒體技術下的內容生產,其重要的原則之一即是創新性,年輕人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對歷史名人的重構中,本身就體現了年輕人的批判意識與挑戰傳統、顛覆陳腐的意愿。“只要不是惡意污蔑、詆毀歷史名人、有損中華民族文化的惡搞,都是無傷大雅的。”
“過去書本里的人物都塑造得過于臉譜化、符號化了,稍有‘褻瀆’就會被看成是‘惡搞’。”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指出,其實像諸葛亮、杜甫等歷史人物本身也是有血有肉的立體的人,而現代教育習慣于將其“扁平化”,變成一組形容詞的代表。
在網友的創作下,“很忙”的杜甫與中學課本中“詩圣”憂國憂民、慷慨悲歌的形象構成了極大的反差,更多的是“漫卷詩書喜欲狂”的瀟灑。同樣的,不同于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不同于《三國演義》中的種種神機妙算,網友創作下的諸葛亮更多回歸到有“好為梁父吟”的雅趣。
在課本上還原一個立體的“諸葛”
廖圣清等專家指出,中學語文和歷史教科書里對于歷史人物的建構是為了契合社會主流價值文化,但如果因此使人物變得“不食人間煙火”,就難以讓正值青春期的學生們產生興趣。
“長期以來,學生們缺乏表達自身異于課本和‘標準’的觀點的渠道。”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認為,傳統教育顯得過于單向性、灌輸性,學生難以反饋自己的見解,這就導致借由網絡來表達意見的聲音不斷升高。他建議,中學語文和歷史教育要更多地“接地氣”,盡量還原人物的真實性,讓學生易于理解,進而易于學習。
顧曉鳴也建議,初高中歷史教育要改變“非黑即白”的書寫方式,現代教育應擺脫一味地塑造刻板形象,更多地提供給學生多元看待歷史人物的視角。“只有充分給予學生對歷史人物再創造、再解讀的空間,才能在學生心中播種下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共鳴感而非無聊感和距離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