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之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02—2012)》10月26號正式發布。
《報告》分為發展歷程、輝煌成就、巨大貢獻、改革舉措、問題挑戰、未來展望六個部分,系統展現了十年間我國職業教育經歷的重大轉折與變革、采取的重大舉措、取得的矚目成就,以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同時分析了面臨的問題及挑戰,并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十年間,職業教育在服務中求發展,在基本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下,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教體系,同時探索了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確立了覆蓋廣泛的學生資助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職教發展道路。職業教育在推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實現社會公平,傳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七項巨大貢獻。
一是助推經濟增長,7265萬技術技能型人才走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二是提高就業能力,中職就業率達到95%以上,高職就業率達到87%以上;三是促進社會公平,90%中職生和20%高職生享受國家資助;四是優化教育結構,中高職分別占據高中階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兩個“半壁江山”;五是服務“三農”發展,“十一五”期間,各級各類職業教育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85億人次;六是推進區域發展,60%以上畢業生當地就業;七是傳承民族文化,開設50多種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特色專業,造就一大批文化傳承者。
取得這些成績,主要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在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適應需要過程中,不斷改革創新,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推進了事業發展:一是確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二是搭建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三是完善產教結合機制;四是創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五是建立健全資助與免學費制度;六是加大基礎能力建設力度;七是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八是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九是開展綜合改革實驗和配套改革試點;十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與此同時,《報告》在肯定職業教育發展成就時,也正視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政府職責履行不到位、政策落實機制不健全;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校企合作缺乏長效機制;職業教育自身吸引力仍有待加強等。同時,職業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綠色經濟引發的技術變革、職業變革對職業教育將產生直接影響;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要求職業教育在人力資源再開發上承擔起更重要的使命;人的終身發展需求對職業教育形式、途徑、范圍、內容與目標提出了新的挑戰;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職業教育為其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對此,《報告》在對十年歷史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勾畫了清晰的輪廓:職業教育戰略地位更加突出,職教體系日臻完善,提高質量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人人享有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將成為可期待的現實,國家制度更加健全,以人為本、服務人的全面發展能力持續提升,服務“三農”能力不斷增強,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
據了解,《報告》由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組織有關專家歷時半年編寫完成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