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如今,民間匠人漸漸淡出生產生活的視野,唯有割豬匠這一行業,仍活躍在青山綠水間。近日,記者趕赴思南,與73歲的割豬匠寇源一道徒步穿行于鄉間,拍攝了一組鏡頭。
“咕咕,咕咕——咕!”
每天清晨,家住思南縣思林鄉省級風景名勝區——白鷺湖畔的寇源就吹起他的羊角號,或敲著他的一面巴掌大的小馬鑼,在烏江兩岸的山寨間行走。
遠遠聽到山坳上的“咕咕”羊號聲,鄉村的人們知道,這是割豬匠來了。養有一個月大的豬崽的人家,就會扯開嗓子呼喚:“割豬匠——,到我家來。”
“割豬匠”,是對閹割牲畜匠人們的總稱,包括煽牛、煽羊、割狗等等。匠人們用的主要工具,就是一把細小的銅刀或不銹鋼刀,形狀和功能類似醫生的手術刀,主要是割掉牲畜的睪丸或卵巢,讓其失去繁殖能力而一心一意長膘,閹割一頭小豬一般只要兩三分鐘,這一看似簡單的手藝,在鄉村里卻沒有幾人能學會。
寇源老漢從事牲畜閹割已有50多年了,練就了一套超凡的閹割本事,除正常的閹割之外,他還能對生殖系統異常的牲畜施行手術,保證經過他手的牲畜,以后個個長得膘肥體壯。由于手藝精湛,他除了在本鄉境內受人邀請外,周邊的邵家橋、塘頭、楓香蕓、許家壩和大河壩等鄉鎮,也經常有村民慕名邀請。
只要有鄉外的村民邀約,請他去割豬,寇源都會不顧年事已高,爽快地答應并約定時間,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下雪下凝,一定準時趕去。盡管路途遙遠,一天要跑幾十公里,而閹割一頭小豬只收3元工錢,可是只要邀請了他的,路再遠,寇源都會去,天未亮就出門,天黑了才回家。
“人家請到你了,是相信你的手藝,不去不行啊。”寇源說,當匠人既要功夫過得硬,又要有“藝德”。“這樣路子才能越走越寬,否則就是‘火柴頭修磨子——走一路黑一路’哦”。
如今,年輕人都不愿學割豬這樣的手藝,只有寇源他們這些老匠人還奔走在山路上、鄉村間。這種手藝會不會也和補鍋匠、泥瓦匠、木桶匠之類的民間藝人一樣,消失在工業化的浪潮中?“咕咕,咕咕——咕!”寇源的羊角號聲,會不會是鄉村民間藝人的絕響?
寇源在割豬。
寇源吹響羊角吆喝生意。
給“漏腸”的小豬“動手術”。
寇源展示他的不銹鋼割豬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