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是貴州茶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又一隱憂。黃偉說,目前貴州省在高等教育層面,僅有貴州大學農學院設有一個班培養茶產業相關的高等人才,每年培養出的20多人,一半左右放棄所學專業。貴州茶校每年畢業的一百多人,有一半到省外打工。“每個茶葉主產縣只有幾百個專業技術人員,而實際需求量則在千人以上。”
“雷師傅加工的茶不是茶青品質不好,而是在加工過程中曬青、炒青的工藝有問題。自己沒有品牌和銷售渠道,就只能把散裝茶送到個體茶商那里。‘物不美價不廉’自然就滯銷了。”黃偉說,目前貴州的大多數茶農都和雷師傅一樣,只能做一季春茶,下樹率低是貴州茶面臨的主要問題。
黃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茶園的前期投入在3000元左右,除去政府補貼,茶農的投入在2400元左右,前3年茶園沒有產出,茶園的維護每2畝至少需要一名勞動力,另外每年還需數百元的肥料、農藥的投入。隨著貴州茶園面積的迅速擴大,“如果貴州茶產業在銷售、品牌、人才等方面跟不上,很有可能出現“茶賤傷農”的情況,到最后就只能砍茶樹了。”黃偉說。
面對業界和專家的擔憂,貴州省農委茶產業辦公室負責人王永新直言,貴州在發展茶產業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問題,也會走一些彎路。
王永新告訴記者,貴州把種植面積沖到中國第一,先把名聲打出去,把品牌建立起來。貴州也不會純粹地只建基地,加工、宣傳、銷售等配套都在同步進行,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不會是立竿見影的效果。
王永新說:“貴州88個縣中81個都能種茶,共有一千萬畝的土地適合種茶。國內很多企業都在貴州投資茶產業,每年各級政府在茶產業上的投資有10億元左右,企業投資的金額遠遠超過這個數字,也證明了貴州茶產業是有潛力的。” 王永新表示,下一步,政府將在品牌建設、人才培養和銷售渠道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讓貴州茶產業朝著健康的軌道快速發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