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催生102戶“西瓜王”
城江村因清水江環寨而流得名,素有“魚米之鄉”美稱。平時,村民除了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外,還可以下河摸摸魚,換換鹽巴錢。
但這種自給自足的農耕方式,并沒有改變城江村的貧窮和落后。直到2006年,這種狀況才得到改變。
七年前,村民王貴林、文明林、文榮才從廣東返鄉,帶回一項“神秘”技術:架起大棚種西瓜。他們用了10畝地試種。當年,結出的西瓜大又圓,清脆味美,被搶購一空。嘗到甜頭后,次年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并動員親戚朋友加入進來。從此,城江村與西瓜結下不解之緣。
2010年,在政府引導下,城江村成立“榮武果蔬生產專業合作社”,注冊“丹綠城江”西瓜商標。合作社按“六個統一”為社員提供服務: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供肥、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統一銷售。三年共為村民銷售西瓜500噸,實現經營收入230萬元;在周邊縣市建直銷點11處,發展種子供應商5家,為農戶提供育苗、移植、防病服務。
城江西瓜進入市場后,出現兩個“奇特”:一是價格高,二是不愁賣。初上市時,別地西瓜每斤賣2元,城江西瓜賣3元;市場“爛價”時,別地西瓜賣5角,城江西瓜賣2元。到了最后,城江“尾瓜”也賣個一干二凈,別地西瓜卻成堆的爛掉。道理很簡單---城江西瓜品質好。
2012年,城江西瓜種植431畝,產值550萬元,畝純收入1萬余元,社員與非社員相比增收30%。2013年,種植面積擴大到580畝,102家種植戶成了名副其實的“西瓜王”。此外,5名社員在黃泥塘流轉101畝土地,建大棚55個。考慮到種植土地輪休,“西瓜王”們又想到“向外擴張”,赴麻江宣威、黃平舊州等地租地種植,并通過合作社模式形成“墻內開花,墻外也香”的態勢。
“城江西瓜”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知名品牌,成為丹寨特有的“一村一品”。2013年6月,省長陳敏爾到丹寨調研,對城江西瓜贊口不絕,建議縣里把這一品牌做大做強,全面推廣。
今天,城江人在發展西瓜產業的同時,依托黔丹公司“企業+農戶”訂單模式,依山傍水規劃河道養鴨、林地養雞、草地養鵝項目,發展硒鋅米種植300畝、黑毛豬養殖500頭、草場養鵝500只、土鴨養殖4000只、稻田養魚200畝,主營生態河魚館7家……
城江村小康之路越走越寬。201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5500元,比2000年的1423元翻了兩番,同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10元超出1090元;到縣城及鎮區購房置業20多戶,固定資產在30萬以上的農戶約100戶。
群眾生活殷實,社會更和諧了。近10年來,城江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陳煥春 王興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