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扶貧資金作為國家一項助推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發展的專項資金,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財政安排和地方配套。其中新增財政扶貧和發展資金,重點用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科技扶貧等。怎樣把這筆資金用在“刀刃上”,丹寨縣亮出了扶貧攻堅奔小康的有力新招。
傳統的扶貧資金模式大多都是單項發放、農戶自行支配使用,存在著項目不集中、發展擴不大、產業形不成的弊端,不僅造成了成本難收回、農戶難脫貧的“兩難”局面,還貽誤了不少群眾發展致富的大好時機。扶貧工作年年抓,如何才能使群眾盡早脫貧致富,農村產業的良好發展和有效帶動成為了關鍵。
在丹寨縣的產業化扶貧路上,通過不斷的創新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該縣已逐步探索出了“資金有償使用、項目滾動發展”的產業化扶貧模式,按照“政府主導、企業經營、群眾參與、收益共享、有償使用、滾動發展”的運作模式,建立起了“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鏈接機制。丹寨縣浙丹食藥用菌公司就是在該創新模式下,率先示范運作起來的項目之一。“ 做農業產業化我們必須要帶動老百姓,我們在這邊要發展農戶,首先要讓農戶盈利,我們這個公司才能做起、做大、做強。”丹寨縣浙丹食藥用菌公司負責人王財長說。
在項目發展中,公司以每個菌種,財政扶貧資金補貼1元,公司幫農戶貸款2.5元的形式發放菌種給農戶種植,正在使用的1元,提取8%的收益金,兌現給項目扶持對象戶。農戶彭朝斌告訴記者“一個菌棒補助一塊錢,我們三萬個就節約了三萬多塊錢。”
“合作自愿、入股分紅、直補到戶、退還本金、滾動發展”的模式,不僅使資金和項目得到有效整合,產業發展規模化,還大大降低了群眾單干的風險,扶持對象還能優先享有在項目承建人企業務工就業的機會,極大降低了農戶風險和提高了新增就業務工的機會。
丹寨縣浙丹食藥用菌公司負責人王財長告訴記者,“我們的資金主要是用在生產菌包,來扶持老百姓這塊。現在的菌包本來按成本價是三塊五一個,公司這一塊讓利一塊錢,讓老百姓花兩塊五一個,老百姓這兩塊五這個資金從哪里來呢?我們經過合作社去跟銀行,公司書面擔保,收購產品的時候扣掉成本費。”
據了解,丹寨縣浙丹食藥用菌公司已經與合作的三個食用種植菌合作社及145戶食藥用菌種植戶簽訂了合同,有效整合了財政扶貧資金205萬元,在“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鏈接機制下,亮出了丹寨縣扶貧攻堅奔小康的有力新招。
按照該模式,丹寨縣借助農業園區企業落地契機,結合實地需求,篩選了丹寨縣浙丹食藥用菌公司,昌昊中藥材育苗種植,藍莓種植項目,俊建、時代生豬養殖項目等7家帶動群眾率高,適用性強的項目進行扶持,帶動農戶在中藥材,種養殖等方面進行合作。使財政扶貧資金在更大程度上受惠于民。(記者:吳昌連 楊露婷 李雪梅 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