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巒疊嶂的西江千戶苗寨 潘國雄 攝
“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貴州省十大最具影響力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貴州省文明創建先進縣城”、“中國最美的小城”、“全國文明縣城”等稱號。獲得如此之多榮譽和名片,對于典型的貧困農業縣雷山來說,讓人眼前一亮。
其實,10年來,雷山悄然在變,上萬名務工者毅然返鄉創業,有的變身成老板。西江千戶苗寨在短短的幾年內,變成了聞名遐邇4A級景區。臟亂差的縣城已成為廣大市民的歷史記憶,干凈整潔的街道、清亮見底的小河、文化濃郁的建筑,一座獨具特色的小城展示出其無限的魅力。
“全國最美的小城”——雷山 潘國雄 攝
雷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苗族聚居區,幾乎沒有工業支撐的國家級貧困縣。在推進“兩加一推”戰略中,縣委、政府大力實施“環境立縣、旅游強縣”戰略,按照“一業帶三產”發展模式,全力打造“全國旅游名縣、貴州茶葉大縣”兩張名片,發揮后發優勢,在“轉”中加快特色經濟發展,在“趕”中推動經濟跨越,雷山已成為體驗苗族文化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貧困和落后仍然是雷山面臨的主要矛盾,唯有發展才能解決一切矛盾的根本出路。只有五個高于即‘高于過去、高于全州、高于全省、高于西部、高于全國’的發展速度,才能趕上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雷山縣縣委書記黃清發信心滿滿的。
苗家長桌宴 楊光才 攝
資源富集 后發優勢明顯
工業不占優勢的雷山,卻是文化和旅游資源富集的縣份。
素有“苗疆圣地”美譽的雷山,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達72%,良好的生態環境,稟賦了古樸濃郁的地域文化資源。
吊腳樓、風雨橋、苗族歌舞、銀飾、刺繡,雷山2000多年苗族文化有形標識。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的遺風在這里依稀可見。素有“天然民族博物館”美譽的世界第一苗寨——西江千戶苗寨,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清末民族英雄楊大六的故鄉——郎德上寨,天然氧吧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和300多個苗族村寨,構筑了絢麗多姿、多元唯一的文化旅游資源“基因庫”。該縣擁有苗族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苗年、苗繡、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鼓藏節、仰阿莎和苗族賈理等13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6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全國獲得國家非遺文化項目最多的貧困縣份,“非遺”文化大縣名符其實。
擁有如此豐富的資源優勢,為雷山加快轉型、實現跨越找到了一條新路徑。
一年一度的苗年,成為雷山文化旅游響亮的名片 潘國雄 攝
旅游開發 富民產業崛起
仲夏時節,西江苗寨每天迎來游客近萬余人次。
但誰會想到,10年前,西江苗寨在趟在大山里睡大覺呢?
短短的幾年時間,西江苗寨發生如此的巨變,功歸于2008年貴州省第三次旅游發展大會在苗寨成功召開后,西江旅游得到有效開發。去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3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18億元。隨旅游收入以乘數增長,西江村民收入也水漲船高,2012年西江村民人均純收入達8520元,旅游收入占去8成。目前,西江苗寨開辦農家樂、銀飾加工店、刺繡坊、攝影及民族旅游商品店就有631戶,直接參與旅游開發的農民達1600人,帶動特色種養殖業100余戶。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近年來,雷山堅持先行先試,積極實施“旅游強縣”戰略,從2001年開始,每年整合資金3000萬元,用于夯實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扶持當地農民發展鄉村旅游,旅游業成為了最具生命力的產業。今年上半年,該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為12.38億元,旅游人數為170.21萬人次,同比增長29.15%和28.11%。目前,全縣有農家樂328戶,擁有接待床位近萬個,直接從事旅游行業人數達6000多人,帶動5萬貧困人口脫貧。
文化是神,旅游是形,神形兼備,才具恒久的魅力,才有堅挺的實力。民族文化旅游已成為雷山“創新業態,轉型發展”新引擎。該縣堅持哪里有苗文化,旅游開發就跟到哪里;哪里搞旅游開發,苗文化就在那里得到挖掘、傳承與保護,實現苗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共生耦合、同頻共振。通過舉辦苗年節、鼓藏節,成立苗族文化研究中心、銀飾刺繡研發中心、西江苗族博物館等載體,加強民族文化挖掘、傳承、保護與開發,對國家級、省級、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給予1萬元至3000元的獎勵,該縣還從西江景區門票收入中拿出18%用于苗族民族文化保護措施,目前已累計發放2000多萬元的民族文化保護金,增強了當地村民保護文化的意識,提高了村民參與旅游開發的積極性。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為旅游發展提供了永續的動力。
如今,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雷公山森林公園、大塘新橋水上糧倉、麻料銀飾村、烏東水系景觀、掌批超短裙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原生態鄉村旅游品牌聲名鵲起,成為游客爭搶體驗鄉村旅游的拳頭產品。旅游的發展帶動了當地銀飾、刺繡、蘆笙等文化產業的發展,從事銀飾、刺繡的農民達1.2萬人,年創產值逾億元。
對當前雷山文化旅游產業如何提質轉型,升級優化?黃清發胸有成竹,按照“提升西江、打造雷公山、配套縣城、完善郎德、拓展其它”的思路,把雷山打造成為“全國旅游名縣”、“苗族工藝品生產和交易基地”和國內一流文化旅游創新區委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20年,全縣接待游客達到15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0億元,讓文化旅游業成為富民強縣的第一支柱產業。
茶葉經濟 帶動一方發展
茶葉成為當地農民增收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楊志勇 攝
“預計茶青收入150萬元,茶葉加工銷售收入200萬元。”西江鎮腳堯村委會主任楊昌輝掰起手指盤算今年的茶收入。
2012年,腳堯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6年的1260元提高到2012年的1.2萬元,年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就達16戶,占全村農戶近40%。1996年被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村”、“文明紅旗村”,率先成為雷公山以戶為單位提前建成小康社會第一村。
“霧當被蓋地當床,秋風掃地月光燈,生活年年靠救濟,有女不嫁腳堯郎。”這首村民自編的民謠,可是當年雷山縣西江鎮腳堯村的真實寫照。
如今腳堯村家家戶戶都有“創業園”,基本上形成“春產茶、夏盛果、秋售魔芋、冬賣竹鼠”的經濟產業鏈,一年四季都有錢賺。吸引周邊鄰村每年前來腳堯打工的人數就達200余人。
茶葉種植在雷山歷史悠久,雷山綠茶品質上乘,其味清香耐泡,成為茶市場的“寵兒”,往往產品供不應求。雷山順勢而上,不遺余力地打造“貴州茶葉大縣”,先后出臺《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激勵政策和措施,每年拿出300萬元的財政預算用于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加快茶葉產業發展。整合資金上億元,加大對茶園基地建設的投入,茶園面積迅速擴張。目前,該縣建有茶園10.3萬畝,今年預計實現茶葉產值達7.7億元,惠及茶農1.05萬戶、4.7萬人。雷山“銀球茶”先后獲得“輕工部優質產品獎”、“貴州省名優茶”、“貴州省著名商標”、“貴州省十大名茶”等商標稱號。去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茶葉就達980元,占去全年人均純收入近四分之一,成為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又一項支柱產業。
環雷公山自行車騎行節吸引省內外自行車愛好者參與 潘國雄 攝
園區張力 產業集聚發展
夏天的烈日炙烤著大地,但在西江產業園區的營上綜合服務區場平工地上,幾十來輛工程車來回穿梭,施工現場緊張而有序。
雷山把園區建設作為推動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推手,近年雷山重點打造西江文化旅游產業園區、雷公山蚩尤苗族文化園區和陶堯苗族生態博覽展示區,形成以西江景區為龍頭的環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經濟圈。大力發展茶、果、畜、藥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園區推進農業產業朝品種優良化、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管理規范化、加工機械化和產品優質化方向發展。到2015年,該縣建成2萬畝省級雷公山生態茶葉產業園示范園、2000畝的黃烏現代農業觀光示范園和鄉鎮1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帶動茶葉、果樹、中藥材等基地建設面積達18萬畝,園區實現產值達8億元,確保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農業產業達8000元以上。目前,在農業產業園區的帶動下,該縣完成楊梅基地建設7000余畝,建成梨子基地1.8萬畝,興建中藥材種植面積1.2萬畝,黑毛豬、小香羊、林下雞出欄26.8萬頭(只),受益農戶達1.1萬戶。綠色茶葉、黑色山羊、白色天麻、紅色紅梅、金色梨子、冷凍蔬菜等多彩農業構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卷,為文化旅游“添枝加葉”。
城鄉統籌 同步小康加快
雷公坪秋韻 袁仁林 攝
2012年,雷山的小康覆蓋面達72.06%,還有28%的貧困農戶居住在偏僻、基礎設施條件差的深山里,貧困程度深,如何讓這些農戶走出來,與全縣一道同步小康。為此,雷山出妙招解困。
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工程。按照“政府引導、農戶自愿、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整體搬遷、就近安置”的原則,以高山深山區域貧困程序深的區域、地質災害隱患區域為重點,以縣城、城鎮、園區為主要安置點,加快技能培訓、醫療保險、教育設施、創業基金等配套設施建設,讓農民搬得出、能就業、穩得住、有保障。
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小城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橋頭堡”,緊緊抓住丹江鎮列入省級5個100工程示范小城鎮建設的機遇,全力打造成為特色鮮明,文化突出,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輻射能力強的宜居宜業宜游的景觀型、綠色產業型、移民安置型三型合一的文化旅游景區的示范小城鎮。同時以永樂、西江、大塘、郎德、望豐、達地等鄉鎮為龍頭,加快推進文化差異化的城鎮化建設。
把整村扶貧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發展鄉村旅游、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圍繞“二十八”寨景點打造,示范一批,成功一批,推廣一批。
“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8年的時間,打好前3年是關鍵仗,沒有前三年的快速發展,就沒有后五年的全速推進,現在沒有可退的后路,只有加快腳步往前看!”雷山縣縣長袁剛說。
機遇前所未有,國發2號文件從國家層面上來支持和扶持西江、雷公山景區建設,丹江鎮小城鎮建設、西江鄉村旅游綜合體、雷山生態茶產業園區被列入省級“5個100工程”建設項目和黔東南州級“6個20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目前,雷山投入1.2萬元加快推進西江鄉村旅游綜合體建設,其營上綜合服務區的場平工程已基本完成。
丹江小城鎮建設完成投資2.5億元,先后完成民族文化廣場、木鼓廣場、房屋民族文化傳承、城鎮綠化美化亮化、觀音閣生態移民、銀飾加工銷售一條街等工程,一座“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富”的小城鎮彰顯出其獨特的韻味。
苗族老人吹起幸福生活的樂曲 潘國雄 攝
雷山生態茶產業園區建成茶園總面積1500畝,茶葉育苗基地500畝,帶動2600余農戶增收致富,戶均增收1200元以上,貴州敬旺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雷山苗家春茶葉有限公司、雷山縣鑫球茶葉公司等5家企業和雷山橋港黑毛豬養殖協會等企業和社會經濟組織紛紛入駐園區。
時不待我、同步小康,雷山15.6萬人民正闊步前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