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存在銀行也會不翼而飛?錢包里的信用卡竟會有“孿生兄弟”?身份信息泄露埋下破財危機?記者今天上午從市公安局經偵總隊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上海公安經偵部門在全市范圍內針對偽卡、套現、涉網類銀行卡犯罪開展專項打擊,成功破獲利用高科技手段實施的銀行卡犯罪案件8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0余名,追繳涉案贓款共計900余萬元。
盜刷銀行儲戶資金
去年12月,市公安局經偵總隊破獲了一起利用網絡融資交易平臺,盜劃銀行儲戶資金的案件,為銀行管理者和市民敲響了警鐘。
去年11月,警方陸續接到市民報案:存在銀行里的錢,竟然憑空蒸發!找銀行問罪,卻得到是儲戶自己委托劃賬的答復。對此,儲戶們均毫不知情。
究竟是誰動了他們的銀行存款?經偵部門立刻展開調查,很快發現這些出現問題的銀行賬戶都與本市某公司的網絡融資交易平臺進行過“委托代付”交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經偵查,警方逐步摸清了事實真相。原來,犯罪分子利用網絡融資平臺使用第三方支付“委托代付”功能和可同時綁定多個同名賬戶等漏洞,在真正儲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錢“搬運”進了同名的虛假賬戶中。
隨著警方的快速偵破,犯罪嫌疑人劉某和雷某相繼落網,涉案贓款人民幣400余萬元也被及時凍結。經審訊,劉某交代了作案經過。
發現融資平臺漏洞
2011年,劉某無意中發現了某公司的網絡融資平臺存在漏洞,經過鉆研,他認為這可以成為生財之道。為此,劉某先后多次通過互聯網購買了共計600余萬條銀行儲戶存款信息,并從中篩選出十余個存款余額較大且長期不使用、未綁定網銀、未開通手機短信提醒的銀行賬戶作為目標。
隨后,劉某又通過互聯網非法定制、購買了與上述十多個儲戶同名、以各類假證件開戶的銀行賬戶。冒用這些儲戶的名義,劉某在那家公司的網絡融資交易平臺注冊會員,利用平臺漏洞,將這些儲戶的真實賬戶、同名虛假賬戶同時與平臺綁定,通過虛假投資交易的方式,將真實賬戶內的共計600余萬元資金“委托代付”到網絡交易平臺進行“充值”,再以撤回投資為由,將款項“委托代付”回同名虛假賬戶。
得手后,劉某把錢款悉數通過平臺的“支付轉代付”功能,匯入他在境外博彩網站開設的資金賬戶,然后伙同雷某通過網絡賭博的方式“洗兌”,最終轉入劉某本人的銀行賬戶。
拋售蘋果手機露餡
去年10月,虹口公安分局經偵支隊獲得一條奇怪的線索:有人以比市場價低了很多的價格,拋售iPhone手機、平板電腦等數碼產品和高檔煙酒。
經過進一步調查,警方發現這些大方的賣主,同時也是揮金如土的豪客。根據經驗,偵查員判斷這很可能是犯罪分子盜刷信用卡套現的手段。
他們的信用卡究竟是哪里來的?警方立即組成專案組展開調查。經過走訪排摸,并調取錄像監控資料進行分析,專案組確認,這是一個偽造國內外信用卡進行詐騙的犯罪團伙。在對犯罪團伙的人員結構、分工情況和準確身份進行梳理后,犯罪團伙頭目駱某浮出水面:此人通過網絡聊天工具,分別從山東、福建、廣東等地購買國內外銀行卡磁條信息和白卡,在上海加工制作成偽卡,然后雇傭賈某、楊某等人在本市超市、賣場等購買iPhone手機、iPad數碼產品及高檔煙酒再低價銷贓換取現金。
11月21日晚7時許,上海和外省市共9個行動小組警力同時行動,對“10.19”特大信用卡犯罪團伙集中收網。先后在廣東中山、福建福清、山東威海、浦東周浦等地抓獲涉案犯罪嫌疑人駱某等16人,繳獲偽造的國內外銀行信用卡300余張,作案用制卡機、壓膜機、打碼器、讀(寫)卡器等作案工具10余臺,以及大量國內外銀行卡客戶信息。
上一篇 :列車晚點應有額外賠償 目前缺少相關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