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冬季,旅游處于淡季,但對于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銀匠潘世龍來說,生意并不淡。
“剛剛完成一筆網購生意,銀飾發往重慶,貨價在6000元。”潘世龍高興地說。
在網上做生意,對潘世龍來說已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去年“十一”黃金周開始,北京市民通過網上向潘世龍要了近2萬元的貨,這是潘世龍在網上做的第一筆生意。此后,潘世龍做網絡生意就多了起來。
現年36歲的潘世龍,是家族第六代銀飾加工傳承人,潘世龍于2001年貴州大學畢業后,曾在貴陽打工,覺得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2006年潘世龍帶著愛人回到西江苗寨開家粉店,生意也不錯,年收入在3萬元左右,一家四口勉強過日子。2008年,看到大量游客涌進西江,潘世龍籌資10萬元開家銀飾店,當年不僅收回了成本,還賺了10多萬元,第二年,投資對銀飾店進行裝修,并正式命名為“苗王銀莊”,自己任經理,由于夫妻倆都讀過大學,懂得些誠信經營和管理,贏得不少的回頭客,銀飾生意風生水起,去年賺利65萬元,今年準備擴大規模,開兩個分店,再請10個員工打理。
如今,潘世龍有房有車有存折,已經是奔在小康的大道了,自然對于小康生活的理解自然更全面一些。
“一個人的小康不算是小康,只有大家都進入小康生活那才叫小康社會,今后建一個有自己的品牌和標識的網站,還要到湖南、云南一帶去開連鎖店,以品牌店為平臺,帶動更加的人來從事銀飾加工行業,讓大伙在傳播苗族銀飾文化的同時,經營好銀飾文化產業,共同奔向小康社會!”潘世龍雄心勃勃。
潘世龍最后還說,現在條件好了,得找個好點的環境,讓兩個娃都上好學。圖為潘世龍在做網上交易。(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