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該如此之累
——從呼市一位初一學生輕生看家長學校社會的教育觀念誤區
“是哪里出了問題,讓孩子想不開?”
《孩子,你不該走——從呼市一位初一學生輕生看家長學校社會的教育觀念誤區》1月22日在本報頭版頭條位置刊出后,引發廣大讀者的熱烈關注。
“真的很累”,記者就此事件繼續采訪時聽到最頻繁的就是這樣一句話。學生說累,家長說累,老師、校長們說累。
教育本該是陽光的事業、快樂的事業,而當下,我們的教育難道患上了“累病”?
“只看分數,不看成長,暴露家庭教育極端功利化”
郭懷恩是一位初三學生的家長,他說,平時我對孩子施加的壓力也非常大。畢竟現在升學就業競爭激烈。分數高,就能進好學校,出來后就能進個好單位,有個高收入。現在孩子放寒假了,正在補課,好為明年中考留出更多總復習的沖刺時間。
記者調查了解到,很多家長是瞄準高考進好大學、畢業找好工作的功利目標教育孩子的。
家長王剛說,為了孩子學習,除了輔導作業外,家里不看電視,不敢高聲說話,專人接送、做飯,有的家長還租房陪讀,特別是縣城的孩子在呼市讀書,有的公務員母親,請3年長假兩地分居來呼市陪讀,直到孩子考上大學,他們才卸下千斤重擔。從小學到高中,家庭生活可以說是圍著孩子學習轉,樂趣很少,回想起來,真的很累。
內蒙古師范大學教科所王友亮教授說,教育的本質是傳授知識技能、思想情感、處世禮儀,是培育人的成長和發展。現在我們的家長,瞄準的是中考和高考的分數,“孩子除了學習什么也不做,只要考好做什么都行”,忽視了更加重要的思想品德、創新能力、身體素質的培養。只看分數,不看成長,暴露出家庭教育極端功利化。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做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也一樣光榮,家長和社會必須有這樣的平常心。現在孩子的壓力很大,主要原因是家長的要求過高,有些家長不停地讓孩子參加學習班,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其實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以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認定孩子的表現好壞,其實是一大誤區。
“教育中彌漫的是分數、升學率,而不是道德、做人”
家長抱怨累,實際上最累的是中國的孩子。“書包比人重”,調侃中有幾多無奈。
今年初三的王澤成績中游,他說,在這個城市,比我們起得早的只有環衛工人。我們每天都在題海里,老師訓練我們如何取得高分,千遍萬遍,不厭其煩。周末、假期也要上各種補習班,現在大人有玩的時間,睡覺的時間,反而我們沒有。有的時候,我真想放棄。我覺得學習一點都不快樂。
內蒙古農業大學附屬中學的王葳是數學老師,她說,現在學校考核老師,就看班級成績。為了提高孩子成績,基礎知識講過后,還要講拓展題,因為只有難題才能拉開與別人的成績。有的難題要講幾十遍學生才能理解。作業也多,2個班每天120多本,批改完后可以說精疲力竭。
如此的累,是教育的屬性嗎?現在中國的教育有統一化的格式,統一化的命題,統一化的試卷,統一化的標準,為了標準,對學生進行艱苦的磨練。探求科學知識,學做圣賢之人,本該充滿好奇與崇高,但應試把教育異化了。中國教育哲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教育學博士、內蒙古師范大學劉文霞教授分析認為,教育主體異化為應試、升學的工具,成為分數的奴隸;教育的環境中彌漫的是分數、升學率,而不是道德、做人、生活、智慧;教育主體均以拼體力和時間,犧牲必要休息、娛樂和交往,進行著非正常的競爭。這是教育本質的迷失和智慧缺失。
“是家長學校社會走出教育觀念誤區的時候了。”劉文霞急切地呼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