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5年,四川盆地又發生了一次震級強烈的陣痛。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減輕旱災風險中心技術委員會主席李京表示,經過了汶川地震的考驗和這些年的經驗總結,對這一次地震的救援,從政府到民眾的應對能力有明顯提高。
災情信息搜集更迅速
昨天下午,李京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交流“四川蘆山地震應急救援”問題時舉例說,汶川地震剛發生時,對于災害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分析重視不夠,所以對災情的掌握慢了一拍。蘆山地震昨天8點02分發生,9點18分就已經派了直升機前去獲取信息、了解災情。中午12點左右,我們已能從電視和網上看到航空遙感影像,并據此分析受災情況。地震發生幾個小時后,就精確地確定了受災最重的地區和范圍,并派出了專業救援隊伍,安排了重型救援設備派往災區。
這些反映出我們應急的速度加快了,應急的能力提高了。
災情公布更快更透明
地震發生后,人們最關心震區群眾的安危。與幾年前相比,災情公布的效率、頻率更加快速透明。地震發生3個多小時后,地震部門就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次災情傷亡通報。在手機信號中斷時,微信、微博等方式仍然暢通,由于信息暢通,群眾對地震的恐慌減少了。
網民救災更理性有序
2008年的汶川地震當中,很多自駕去汶川救助的網民由于設備不專業,專業知識素質并不具備,有時候可能“幫了倒忙”。這次地震發生后,很多人發布“前往災區十大注意事項”“不要去災區搗亂”等冷靜帖子,更有醫生、救援隊等專業人士自動集結,迅速前往災區。
災區人民應對更從容
隨著安全避震知識在網絡上普及,災情警示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記者看到,災區人民應對災情多了一分從容。蘆山縣縣人民醫院的空地上已經搭起數十頂帳篷,醫護人員正在緊急救治,護士們正在給家屬、救援人員發放免費午餐。在受災不嚴重的地區,人們照常吃早飯,遛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