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該項目是一項多學科合作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保護、傳承與展示文化遺產的重大科研項目,項目主要針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文物保護與保存關鍵技術、文物數字展示關鍵技術等3個方向開展相關研究。項目成果主要包括:
一是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一期、二期的基礎上,通過拓展研究時空,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以都邑性聚落和重點中心性聚落為研究重點,對中華文明形成的時間、地域、過程、原因及機制和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等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更加深入地揭示出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
二是在重要遺址的科學數據提取上,重點加強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和虛擬現實技術(VR)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應用研究,建立相關技術方法及規范標準;
三是通過推進移動實驗室在田野考古現場的應用技術體系建設,提高文物出土現場環境監測技術水平,研究可控考古試驗場建立的方法、技術和標準,為各種探測技術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應用提供了標準化試驗平臺;
四是重點揭示長江、黃河、西遼河流域典型考古文化區域的文明形成及早期發展的背景、環境、特征和歷史脈絡,形成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學術成果,對中華文明探源的過程、特點等重大問題進行理論創新與總結。
“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項目,還成功探索并實踐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研究,已建立5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培養了一批科研后備力量,充實了文化遺產保護科研隊伍,有效提升了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孫自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