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今年3月至4月初在中國上海、安徽等地區首次發現的人感染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中科院組織相關研究院所開展聯合攻關研究,在病毒溯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發現造成這次暴發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的重配病毒,主要由4個不同來源的流感病毒重配而成。
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A)基因很可能來源于長江三角洲地區鴨群中的H7亞型禽流感病毒,而這種病毒很有可能是由在東亞遷徙線路上的候鳥傳入中國“長三角”地區鴨群中;另一個表面抗原神經氨酸酶(NA)基因的最可能來源是經過中國的遷徙候鳥,而鴨群很可能作為一個重要的宿主將野鳥的病毒傳入家禽。
從HA和NA基因進入中國鴨群的時間來看,HA基因要早于NA基因,另外6個內部基因片段來源于在中國家禽中(主要是雞群)流行的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這6個基因片段并非單一來源,其中非結構蛋白基因(NS)更可能來源于江蘇周邊的雞群,而其他5個片段來源于上海、浙江附近的雞群,造成6個內部基因片段多樣性的原因很可能與家禽的運輸有關。
同時,病毒基因的系統演化和蛋白質一級結構分析表明,這次暴發的H7N9禽流感病毒至少有2個不同的分支,它們在病毒的受體結合特性、“達菲”耐藥性等方面有不同的表征。該研究成果對準確判斷病毒來源、切斷病毒重配與傳播途徑、有效控制病毒擴散、預判禽流感病毒暴發的潛在風險等具有重要意義。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高致病性流感病毒溯源和跨種傳播機制研究是流感疫情科學預判和科學防控的基礎。近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在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跨種傳播機制方面獲重大突破:利用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研究H5N1病毒野生型和突變型HA蛋白分別與禽源和人源受體類似物的結合能力,發現野生型HA只結合禽源受體,而突變型HA不僅具有結合人源受體的能力,還保留了對禽源受體的結合能力,只是親和力有所下降,這表明突變型H5N1病毒有可能感染哺乳動物上呼吸道,并侵染肺部組織造成嚴重感染。
利用晶體學方法解析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的野生型和突變型HA蛋白分別與禽源和人源受體類似物的復合物結構,國際上首次在分子水平對重要氨基酸突變能夠導致H5N1病毒在哺乳動物間獲得空氣傳播能力這一重要現象進行解析,是禽流感跨種傳播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這一研究成果也將對H7N9流感病毒的系統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信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科學》雜志上。
據介紹,這兩項成果是中科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高等院校等協同創新和病毒學、生物信息學、鳥類學、結構生物學等交叉領域研究人員優勢互補、共同努力的結果。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們希望在未來的流感病毒研究中能夠進一步加強合作,建立流感病毒網絡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利用多學科優勢,形成從樣本到病毒鑒定、病毒溯源、生物學分析、結構與功能研究、感染免疫評價、藥物研發的系統研究,為中國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強有力的科研支持。(孫自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