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中國首次舉行了跨區域五省市多所學校基于地震預警技術的同步地震演習,來自四川、陜西、甘肅、云南、重慶的8所高中、初中、小學參加演習。四川行政學院、四川省減災中心和成都市防震減災局的專家,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通過傳回的實時視頻進行現場觀摩。
此次演習模擬了汶川發生8級地震,預警系統在地震發生6秒時,安裝了地震預警接收終端的參演中小學校同時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學校的廣播系統自動打開,地震預警倒計時警報隨即在參演全校響起。記者注意到離震中不同距離的學校的地震波到達的倒計時時間不同,而對應的避險策略是不同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此次演習首次展示了通過警報聲提示預警烈度的技術。
按照地震預警應急預案,各學校自動啟動了地震應急疏散過程,老師迅速到達指定地點組織學生避險。本次演習的避險策略是,位于一樓的老師聽到警報聲后,立即組織學生有序疏散撤離教室,位于二樓的老師若聽到預警時間大于30秒,則立即組織學生有序疏散撤離教室,小于30秒,則同位于三樓及以上的師生一樣需先就近避險,等警報聲結束后,聽從學校統一指揮,有序疏散。
現場專家認為,這種演習逼真地模擬了地震發生時的情景,距離震中不同的學校同時收到預警警報,但預警時間不同,學校師生根據不同的預警時間采取不同的避險策略進行避險的過程,這種演習將為制訂完善學校基于地震預警應急避險預案提供重要借鑒和參考。
據減災所所長王暾博士介紹,通過演習,師生基于地震預警的避險能力明顯提高。特別是過去參加過演習的成都高新順江學校,在“4.20”蘆山7級地震發生時,在校的200余名師生有效利用地震預警系統提供的28秒預警時間,進行了有序疏散。
四川省行政學院“5.12”汶川地震災害應對研究與培訓中心副主任陳旭表示,地震預警技術是一項新技術,目前在該領域政策法規還是空白。而技術的推廣也存在一定復雜性,包括政府發布時信息如何規范、信息發布后民眾采取措施產生的后果等。“往后需要社會各部門配合,從而推進地震預警事業的發展。”(周迪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