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我們居住的現代都市,鋼筋叢林。一扇門、一堵墻、一幢樓,就像一道道鴻溝,隔斷了毗鄰而居的歡樂,也割裂了“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樓道里狹路相逢,別說問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
幼兒園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給陌生人開門”;在家中叮囑老人:“陌生的電話號碼不接”、“買東西不聽陌生人的推薦”;銀行門口擺放著提示牌:“不給陌生賬戶打款”;社區警務站貼著海報:“陌生人搭訕輕易別理睬”……
專家認為,陌生人社會是現代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與傳統社會的“熟人社會”概念相對。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增加了社會運行的成本,也讓人的情緒變得負面。一方面對陌生人處處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責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親人朋友遇事少“出頭”。
“隨著時代的發展,鄰里關系已經發生變化。”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說,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鄰里關系疏遠陌生已經是普遍現象,農村是“熟人社會”,城市是“陌生人”社會,目前城市中鄰里關系的現狀也是城市擴張中的必然現象。陜西省社科院社會研究所所長江波說,要改變這種關系,就要求業主首先要將鄰居當成朋友,相互信任才是鄰里間交往的感情基礎,更多時候,無論是誰,都應該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主動加深彼此了解。
陌生人時代的生命悲劇
鄰里關系的陌生,以致冷漠,不但有損于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淡化了鄰里之情,也造成了不應發生的悲劇。
據去年4月19日媒體報道:60多歲的郭大爺死了,被人發現時,他斜靠在臥室的床頭,50平方米的房子,一片凌亂。4月17日上午,郭大爺所在的社區工作人員上門進行低保戶復審,打電話沒人接,便找到了小區管理辦,兩保安敲門,老半天沒人吱聲。
下午5點,巡邏的保安無意中發現,老人家中的燈亮著。“難道家里有人了?”保安敲門,還是沒人吱聲。考慮到老人是一個人住,保安將情況向管理辦反映,管理辦報警。5點半,席王派出所民警將門撬開。
“房子里很亂,一看就是很久沒收拾。”小區管理辦負責人當時在現場,看到老人沒了呼吸,民警叫來了120,防盜門上貼了封條。120醫護人員從尸體判斷,死亡時間約在一星期前。7點半,管理辦打電話,叫來了郭大爺的兒子。
“小區里住的空巢老人較多。”小區負責人正在起草一份“溫馨提示”,要求業主們即日起盡快將家庭資料和聯系電話上交管理辦。“小區是廉租房,剛剛建成,業主們都是從各個地方搬來的,會盡快登記。”
無獨有偶,2012年7月,居住在西安城內某家屬院的居民,通過樓道空中飄的異味,懷疑一位獨居老人已經死亡。后經單位證實,這個懷疑所疑不虛。一位在鄰居眼中“個子高,精神,帥氣得很”的67歲的老人,就這么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離開塵世。
這樣的事情,讓人感受到絲絲心酸,如果鄰里之間相互走動多點關心多點幫助,就不會出現死亡的盲區,也不會有類似悲劇的發生。
冷漠氛圍造就信任危機
“我特別懷念小時候的鄰里關系,那時是真正的‘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間彼此關系好,和睦得像一家人,誰家做了好吃的都要給別人家送點兒。按說那時誰家經濟條件都不寬裕,糧食要憑票供應。可街坊鄰居們互相幫助扶持,情同手足。”西安73歲的蔣女士感慨萬千,她說“現在生活寬裕了,住上了高樓、住進了大房子,怎么反而體會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了?”
今年50歲的楊先生從小居住在城中村,一條巷子里住了幾十家人,雖然有點擁擠,但永遠都是熱熱鬧鬧的。每家每戶都對彼此非常熟悉,知根知底,生活好像沒有秘密。孩子們也大大小小的打成一片,走到哪兒都是成群結隊。
“如今,城中村改造,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早已經各自搬離,在城市的不同地方安家,但是小時候的感情基礎還是很牢固的,當年的發小都已經成家立業步入壯年,現在仍保持聯系,打牌釣魚喝酒聊天,感覺就像親人一樣。”楊先生不無得意地說道。
家住西安南郊的李先生說,“記得小的時候,我們住的是平房。鄰里誰家有什么事,大家都來幫忙。誰家里煮了什么好吃的,全胡同里的人不但都聞到了香也吃到了味。春天里,在蒙蒙細雨的早晨里邊刷牙邊說聲好;夏天里,一起坐在胡同里數星星拉家常;秋天里,孩子們一起在秋高氣爽的上午跳著繩;冬天里,孩子們一起在懶洋洋的午后曬太陽做游戲。可這一切卻都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漸漸被人淡忘了,到底是高樓大廈擋住了大家的親密相處,還是快速度的生活節奏讓人疲憊無奈?”
“新建小區冷漠的氛圍,造成所有人都不愿敞開家門。”市民趙女士說,剛住進新小區時,第一次和對門鄰居在樓梯上碰面時,自己也曾嘗試和對方建立良好的關系,可兩句話沒說完,鄰居就“有事”轉身走了。從那以后,她和鄰里的交往也“冷淡”起來。趙女士認為,住在一起的小區居民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工作環境和生活圈子,大家很難找到共同語言和共鳴是造成鄰里關系冷漠的重要原因。
陜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鄰里關系已經發生變化。”他坦言,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鄰里關系疏遠陌生已經是普遍現象,農村是“熟人社會”,城市是“陌生人”社會,目前城市中鄰里關系的現狀也是城市擴張中的必然現象。
傳統鄰里關系漸行漸遠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即便是鄰里之間,也已成為熟悉的陌生人,偶爾遇見時,連一句溫馨的問候語都難得出口,顯得異常吝嗇。“遠親不如近鄰”,似乎已漸漸離我們遠去。
記者采訪時,很多市民承認,他們叫不出鄰居的名字。雖然如此,還是有許多市民表示對和諧的鄰里關系的期盼,尤其是老年人,期盼心理更加強烈。他們說“也許年輕人不覺得什么,但我們這些老年人,空閑時間多了,平時就想和鄰居們拉拉家常,有時候出遠門了,還想讓鄰居幫忙照看個門,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個好的平臺改變鄰里關系”。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鄰居。調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鄰居“沒有相處活動”,80.9%的人感覺與10年前相比,當下的鄰里關系越來越冷漠了。2012年9月,本報和三秦網發起了一項問卷調查,詢問大家對當前鄰里關系的看法。在本次調查中的重要指標“鄰居的交往程度”上,在回收的100份調查問卷中,鄰里間“不太過問”的人數占總人數的35.1%,“一無所知”的占總人數的30%,相互“非常了解”與“比較清楚”的比例分別為5.9%和29%。也就是說,超過六成的西安居民對自己的鄰居并不熟悉,只有不到四成的西安市民熟悉鄰居。而互相串門的市民,以老人和孩子居多。有相當比例的市民并不是不擅長鄰里間的交往,而是希望與鄰居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對于“遇到突發情況,你會向鄰居求助嗎”這一問題,75%的網友選擇
“不會”,僅有少數人認為如果向鄰居求助,應該會得到幫助。但大多數人都不太愿意第一時間向鄰居求助。
拿什么找回你,我的鄰居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表示,鄰里關系發生變化與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及住房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最近的二三十年是中國城市化的高峰期,城市的范圍大大擴張,許多郊區、農村變為了城市,人口流動性也大為增強。城市社區的擴張形成了匿名性社會,這與傳統的單位宿舍、四合院、鄉村不同,鄰里關系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確實疏遠了。”李強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的住房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城市居民住房由公有制向私有化、市場化轉變,單位制開始解體,很多城市社區重新構建。”
陜西省社科院社會研究所所長江波分析說,傳統小區居民的穩定性很強,鄰里間的身份是公開的,由于生活節奏比較慢,彼此關系就顯得簡單;現在商業小區呈現出流動性的特點,生活節奏加快,居民的關系網復雜了,人們更強調獨立性和自主性,他們的參與性還裹上了警惕的外衣。
“其實每一位業主都有使鄰里關系和諧的愿望。”江波說,要改變這種關系,就要求業主首先要將鄰居當成朋友,相互信任才是鄰里間交往的感情基礎。其次應該尊重鄰里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這樣可以使大家和平相處。更多的時候,無論是誰,都應該鼓起勇氣邁出第一步,主動去加深彼此的了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王穎介紹說,我國自古就很重視鄰里關系,由鄰居組成的社區是最基層的管理組織,如西漢時期的“鄉里制”、唐朝的“坊里制”、清末的“保甲制”、新中國成立后的“街居制”等。而現在,“現代城市住房的布局設計,在空間上阻隔了人們的密切交往。加上單元房功能齊全,電話、電視、電腦等媒體的普及,使現代休閑方式多樣化,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這些都減少了鄰里互動。”
鄰里關系,從知根知底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到關上門的冷漠,再到如今又重新的被提及,整個發展伴隨著的是城市建設的變遷以及人們心靈的距離的遠近。在城市森林之中,在鋼筋水泥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那堵墻,其實并不堅固,有時一個淺淺的微笑,一聲淡淡的問候就能打破僵局。所以,不要吝嗇微笑,不要放棄感情的表達,對自己身邊的鄰居主動投以問候,真情相待,或許你就會發現,鄰里關系并非你想象的那么冷漠,那么陌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