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宣言》)第六次高官會和第九次聯合工作組會議15日在中國蘇州落幕,“合作”與“共識”成為此次會議的關鍵詞。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會議對于回顧既有共識、勾畫未來合作、落實具體項目有著重要意義。
吳士存表示,《宣言》是中國和東盟國家就南海問題簽署的首個政治文件,對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具有里程碑意義。從2002年簽署至今,中國和東盟已經舉行過多次高官會和聯合工作組會議,各方在《宣言》框架下的合作日趨務實、深入。繼續全面有效落實《宣言》,有助于促進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
吳士存稱,此次會議主要取得了三項成果:一是回顧了《宣言》落實情況,梳理已經達成的共識;二是推進《宣言》框架下的進一步合作,提出建立海上緊急救助熱線、海上聯合搜救沙盤推演等合作倡議;三是為磋商“南海各方行為準則”(“準則”)營造了積極氛圍。
據報道,與會各方在此次會議上充分肯定了2012年以來落實《宣言》取得的積極進展,各方還共同批準了2013—2014年落實《宣言》的工作計劃。吳士存稱,這些信息均表明,中國與東盟目前合作態勢良好,未來合作將更加具體。這些合作也為磋商“準則”營造了良好氛圍。
吳士存強調,中國與東盟應該認清《宣言》與“準則”之間的關系,即必須先落實好《宣言》,然后才能磋商“準則”。他說,“如果不通過《宣言》擴大共識、循序漸進地減少分歧,即使簽署了‘準則’,也可能面臨同樣的問題。”
對于“中國阻礙‘準則’磋商”的某些言論,吳士存表示,這完全是對中國的誤解和片面認識。他表示,落實《宣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達成“準則”。中國對于制定“準則”一直持開放的態度。他說,“自2012年以來,有關各方已召開三次落實《宣言》的高官會和聯合工作組會議。這已充分說明中方積極的態度。”
他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誤解,根源在于中國與個別國家在“準則是什么”這一問題上還存在分歧。未來談什么、怎么談還需要各方坐下來逐步推進,難以一蹴而就。他說,“《宣言》和‘準則’并不是為了解決具體爭議,而是為了有效管控分歧,共同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和東盟10月份將在文萊舉行第十六次領導人會議。吳士存說,“雖然不排除個別國家繼續在會議上發生不和諧的聲音,但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之勢難以阻擋,有關各方將繼續相向而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