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的核心價值在于改革”,在眾多經濟學者、專家看來,不同于國際上的一般意義上的自貿區,也不同于我國傳統的保稅區,上海建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著眼點絕非是簡單的出口加工或者是轉口貿易,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政策優惠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而是新的一輪在貿易、投資、金融,尤其是行政管理等諸多領域的全面試驗,并要向全國復制和推廣。
經過兩至三年的建設,自貿區究竟要完成哪些使命?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表示,上海自貿區在三年內要做成“三樁事”——改革凸顯、談判突破、政策突圍。
“‘改革凸顯’是上海自貿區必須要堅持的主軸,這塊區域將成為中國企業融入世界創新產業鏈的‘橋頭堡’,也將是讓世界看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窗口’”,他說,面對著“不改不行”的壓力,中國人必須有能力和能量將壓力轉為動力。與此同時,當前三個正在推進的國際談判備受關注,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以及PSA(多邊服務業協議)等試圖構建的是一套平行于WTO的新機制,而上海自貿區將被打造為中國嘗試推進新一輪貿易談判,包括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重要窗口。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將在三年內取得實質推動。最后,自貿區重在制度創新,政策要突圍。已經公布的總體方案涵蓋貿易、金融、航運、文化、社會、投資的創新突破,將按照先行先試、風險可控、分步推進、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擴大開放與與體制改革相結合。
上海銀行行長金煜認為,自貿區的成功關鍵在于深度接軌世界經濟的同時,應該將自身有機地嫁接融合到中國當前的經濟和行政管理的體制當中去。在對自貿區開放的廣度、尺度、速度進行整體設計時,需要同步來考慮與內部互通的可能性和風險程度,把握對外的開放與對內的放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平衡。他表示,自貿區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助推器,隨著區內的外匯管制和投資準入的放開,金融市場的國際交易平臺和規劃中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相繼建立,越來越多的人民幣從各方匯集,自貿區將醞釀出一個龐大的離岸金融的人民幣市場,也將成為連通人民幣的離岸和在岸市場的“管道”,最終有效地探索打通人民幣全球的循環路徑,使離岸與在岸的市場雙向能夠實現滲透,通過金融資源的全球配置來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