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財政部獲悉,日前中央財政已安排50億元資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具體包括京津冀晉魯和內蒙古六個省區市,并重點向治理任務重的河北省傾斜。
財政部表示,該項資金將以“以獎代補”的方式,按上述地區預期污染物減排量、污染治理投入、PM2.5濃度下降比例三項因素分配。本年度結束后,中央財政將對上述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進行考核,根據實際考核結果再進行獎勵資金清算,突出績效導向作用。
據悉,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2013年,中央財政整合有關專項設立大氣污染防治資金,使有限的資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
專家解讀
50億元是中央最大一筆環保投入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認為,此前國十條中提出的行政考核,更像是“大棒式”的激勵,此次中央財政資金“以獎代補”支持各地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則是“胡蘿卜式”的激勵,兩者結合能更好地調動地方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的積極性。
“以獎代補”能刺激地方做實事
50億元資金全部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分配,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是為了讓地方的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先給你錢,讓你去做事;先讓你做事,做得有效果了,再給錢。你覺得這兩種方式哪種效果更好?”在柴發合看來,以獎代補無疑更有助于刺激地方政府做實事。他認為,這種模式未來可以在更多的環保領域進行推廣。
中央財政資金像是“藥引子”
京津冀蒙晉魯六個省區市共享50億資金,也就是說,每個省區市平均能得到8億元。柴發合認為,跟國十條給各地提出的重大任務相比,這筆錢并不是很多,跟地方龐大的資金投入相比,這筆錢就顯得更少了。他覺得,中央財政資金更像是一個“藥引子”,帶動地方、企業、社會資本等多方資金進入,共同完成大氣污染治理工作。
賀克斌表示,即使沒有這筆錢,地方政府也必須要做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環境質量差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關心這個事情,政府必須要拿出決心和措施去解決這個問題。”柴發合說,雖然具體分配到每個省市的錢可能不多,但據他了解,50億已經是中央財政對環保最大的一次投入。他認為,這么大一筆錢,政府肯定會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后面應該還會有持續的中央資金投入進來。
資金向河北傾斜 因為治污任務重
柴發合和賀克斌均表示,中央資金明確提出向河北傾斜,這很正常,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確實河北省的治理任務最重。柴發合說,只要簡單看一看每月的全國空氣質量排名,就知道河北的污染到底有多嚴重、治理任務是多么艱巨。“每個月空氣質量最差的10個城市,至少有五六個是在河北!”
在河北省此前出臺的本省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與北京相鄰的城市的治理力度都相對較大。因此不少人認為,河北省之所以任務重,主要因為其對北京的周邊傳輸多。 對此,賀克斌表示,這次大氣污染治理并不完全因為北京,其本身的大氣污染形勢更嚴峻。
柴發合則認為,區域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并不存在誰單方面影響誰的問題。不過,他表示,京津冀地區已經建立起區域聯防聯控的機制,每個地區做好自己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本身就是對其他地區的支持。對河北來說,其治理任務重大,需要的資金更多,北京雖然不太可能對其有直接的資金或政策支持,但是可以通過區域經濟帶動作用,帶動北京周邊地區的河北省各縣市的經濟發展,從而支持河北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
治污政策
6月18日
最高法、最高檢發布司法解釋,進一步降低環境污染犯罪入罪門檻。
9月10日
國務院印發俗稱“國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9月17日
環保部、發改委等六部委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提出北京要限制機動車保有量總數,而其他省會城市則要控制增長速度。
10月
《2013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和《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應用推廣工作的通知》發布,提出2013年至2015年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工作將重點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細顆粒物治理工作任務較重的區域開展。
圖注:
6月14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提出建立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7月8日
環保部透露,國家將成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
8月17日
環保部表示,下半年將建立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
9月18日
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會議提出,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環境質量負總責。(記者 張欽 鄒春霞 羅丹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