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共十八大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決不能因為連年豐收而對農業有絲毫忽視和放松。
10月16日是第33個世界糧食日。今年的世界糧食日聚焦“發展可持續糧食系統,保障糧食安全和營養”。農業專家認為,通過提高糧食單產來保障糧食安全的觀念已在中國扎根,但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糧食系統,不但要能夠生產足夠的糧食,同時又能保護好糧食系統所依賴的土地、水等資源。
一年前,王次根跟其他村民一樣,還習慣于將種田用完的農藥包裝隨手扔掉。但在今年的水稻種植過程中,他卻不忘將用完的農藥包裝放進離田頭不遠的綠皮垃圾箱。他說:“現在亂扔農藥袋,是要被鄉親們罵的。”
王次根的家鄉安徽省蕪湖市水網密布,是中國有名的“魚米之鄉”,然而由于當地農民環保意識欠缺,多年來一直飽受農業垃圾的困擾。
農藥、化肥在過去幾十年的廣泛使用,對中國糧食產量飛躍功不可沒;然而這也造成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同時,由于不科學施肥施藥,農業種植也出現了作物減產、耕地質量下降、作物生理病害嚴重、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
作為安徽省率先嘗試農藥垃圾集中回收的試點,王次根所在的合心村共設立了200只農藥垃圾回收桶。方心村借鑒城市的垃圾處理經驗,采取“戶集、村收、街轉”的模式,在一年多時間內共回收農藥瓶袋30多萬只。這些廢棄物經轉運站壓縮后,被運往蕪湖市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要確保13億中國人的口糧,三農問題專家、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程必定認為,在未來糧食生產成本提高、耕地面積有限、勞動力持續轉移的背景下,中國糧食產量的增加需要依靠科技提高單產。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率領的團隊選育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今年9月底通過驗收,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逼近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研究目標。
2005年起,中國農業部門每年免費向1.9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目前推廣面積已達14億畝。這種施肥方法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和支出。通過這一舉措,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減少不合理施肥850多萬噸。
已實行9年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將實現轉型升級,中國將推動配方肥大規模生產、大范圍推廣和大面積應用。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或將為未來中國糧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幫助,而儲糧這一長期存在的難題依然困擾著不少中國農民。2011年發布的《“十二五”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建設規劃》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農戶儲糧損失率平均為8%左右,每年損失糧食約200億公斤,相當于6160萬畝良田的產量。
“避免豐收后的浪費”眼下在中國受到更多關注。中國多地開始探索利用現代、集約化糧倉存糧,“糧食銀行”應運而生。
位于黃河上游的青銅峽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當地大型糧食種植加工企業寧夏中航鄭飛塞外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興辦的“糧食銀行”已吸納約1萬5千農戶存糧,每年代為儲存小麥、水稻2萬噸左右。
“糧食銀行”有效解決了農民的“賣糧難”和“儲糧難”問題。青銅峽市糧食局局長吳建斌說,該公司利用現代化糧倉可將損耗率降至2%左右,等于增加了幾千畝小麥的產量。
“只有在糧食系統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環節管好每一粒糧食,才能織密糧食安全保障網,確保糧食安全。”程必定說。(記者 詹婷婷 趙倩 石壽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