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婆婆現場剪紙。
推薦人:關柏玲(李玉華之子)
推薦理由:我的母親一生勤勞,雖然做了一輩子家庭主婦,卻是心靈手巧。裁衣服、做布鞋、剪窗花……樣樣都做得有板有眼。2009年,她成為湖北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
李玉華出生于1912年,是山東人,隨丈夫遷居武漢,一直居住至今。見到李婆婆時,她正坐在床上,看到有人來,李婆婆連忙起身,招呼記者坐下,還關切地問:“姑娘,你冷不冷啊?要不要添件衣裳?”
說起母親的大智慧,關柏玲撓了撓頭:“母親就是最普通的家庭婦女,在家里縫縫補補、照顧家人,就這樣過了一輩子。”然而,讓他最值得自豪的是,母親的手藝活做得很漂亮。
李婆婆平時沒什么愛好,就喜歡剪花。“她從來沒有什么樣子,就是腦子里想的什么,就拿著剪子剪出來。”關柏玲說。說話間,關柏玲找出了紅紙讓李婆婆現場演示。李婆婆戴上老花鏡,拿起剪刀,迎著光,就開工了。只見她把紅紙對折,并沒有費勁想什么圖案,就上上下下剪了起來。十幾分鐘過去,一幅有點抽象意味的剪紙呈現于眼前。李婆婆說:“這是我剪的牡丹花。”
全憑著自己對花朵、動物的想象,李婆婆的剪紙作品精致卻又極富想象力。2009年,湖北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吸納當時97歲的李婆婆成為剪紙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
除了剪花,李婆婆還會自己做錢包、做虎頭鞋,上面的花草圖案都是她一針一線繡出來的。關柏玲說,自己和兒子小時候的衣服都是母親量身、裁剪做出來的,從沒在外面買過一件衣服。就算衣服破了,李婆婆也舍不得丟,而是想方設法繡個漂亮的圖案,再補到衣服上去。
早年家里條件不好,李婆婆操持家務也養成了節儉的習慣。現在和兒子、孫子一起住,卻不時“監督”他們,一到晚上八九點鐘,李婆婆該睡覺了,她就催促著家人把燈關掉節約電;洗菜、洗衣服的水一定要留著,用來拖地、沖廁所。
李婆婆一生勤快,到現在也閑不住,家人買菜回來,她一定要幫著擇。九十幾歲時,她還親自下廚給一家人做飯,兒子、孫子下班回來,就能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勤勞、節儉這些生活原則,李婆婆堅持了一輩子,也成為了她積累下來的生活智慧。(記者王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