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何時、何種形式——三問延遲退休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關注。延遲退休從何人開始,從何時開始,以何種形式開始?記者就此采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和相關專家。
何人:并非從公務員、重體力勞動者開始
近期有報道稱,延遲退休將從公務員或藍領工人開始。對此,胡曉義予以了否認。
“我確實不知道有哪個人或者哪個機構曾經提出建議說延遲退休年齡先從公務員做起。”胡曉義在1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說要從重體力勞動者開始做起,我想也是一種猜測。”
“這個政策正在研究制定過程中,有一些猜測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能把猜測當成定論。”胡曉義說,“歡迎社會各界各類研究機構對貫徹落實三中全會決定精神提出建議,但是我們也不主張假定一個設想然后再去批判。”
胡曉義強調,延遲退休要分步走,比如先從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開始,從人力資源替代彈性系數低的群體開始,逐步擴展到各類群體。
我國現行職工退休年齡男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而人力資源替代彈性系數低的群體是指入行門檻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群體,例如工程師、醫生等。
這位副部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退休年齡仍維持較低水平,將限制中老年人力資源特別是女性人力資源充分利用。
“從目前實際情況看,許多專業技術崗位(醫生、教師、科研人員等),五六十歲正是經驗豐富、技藝純熟的階段,而且這種高端人力資源的替代彈性較低。”胡曉義說,“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何時:將與就業形勢相匹配
延遲退休另一個爭議點是該政策是否會加劇本來就已經很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大學生就業為例,2013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2014年預計將達到727萬,“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再延遲退休豈不是雪上加霜?
“關于青年就業和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問題,確實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的一個矛盾的體現。”胡曉義坦言,“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發展的總趨勢仍然是勞動力供大于求,我們仍然要把促進就業和創業放在突出的位置來加以安排。”
他說,2012年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總量首次出現了絕對下降的情況,比前年勞動力的供給減少了345萬,這一重要信號預示著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要結束了。
“所以從長遠考慮,我們也必須研究怎么樣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勞動力資源的問題。”胡曉義說,最近幾年確實每年有600萬左右的退休人員退出了勞動領域,這當然和青年的就業或者新成長勞動力就業會形成一定的替代關系,但并非簡單的加減關系。
他說,比如現在正在淘汰落后產能,在這些所謂的夕陽產業當中退下來的人員不會由青年人補上,因為這個產業已經要走向衰落了,所以不是簡單的一加一減的替代關系,而是在產業結構調整當中來調配勞動力,使人力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構相適應的過程。
他說,我國現在第二產業還占很大比重,但產業結構一定會發生更大的變化,第三產業的比重將越來越大,第三產業容納勞動力的空間會越來越大,第三產業對各種類型勞動力包括各種年齡的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會越來越強。
“我們不要簡單看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有多少人退出勞動領域,就有多少青年人補進去。”胡曉義說,“我強調的是在變化中求發展,在發展當中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
他指出,延遲退休要提前若干年預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實施,而要讓公眾、特別是相關群體有必要的準備期。
何種形式:漸進非“柔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對記者說,從世界范圍來看,延長退休年齡有兩種策略:一是彈性(柔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二是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兩者的主要區別為:前者是“可選項”,秉承自愿的原則;而后者則不然。
從2011年10月1日起,上海率先實施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并發布有關試行意見,規定延遲年齡男性一般不超過65周歲,女性一般不超過60周歲。
“試點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這一策略效果并不理想。”鄭秉文說,“其一、退休人員可以拿著養老金再去打工,兩份收入比繼續工作不領養老金更高;其二、柔性退休激勵機制不足,多干幾年養老金沒有大幅度增加,很難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胡曉義在解釋“漸進式”時表示,“要邁小步,比如每年只延遲幾個月,小步徐趨,用較長的一段時間完成平滑過渡。”
鄭秉文認為,從全世界的實踐來看,延遲退休年齡沒有一步到位的,而是采取漸進式的方案,每幾年延長3個月,延遲5年退休的話很可能要有20年的過渡期。
“在延遲退休的同時,嚴格控制提前退休,進一步強化養老保險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胡曉義說,“同時,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更多適合中老年人又不與青年人爭奪工作機會的崗位等,以最大限度降低對相關群體的不利影響。”(記者 徐博、周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