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日,在貴州旱情重災區黃平縣谷隴鎮,工作人員在搭建鉆塔,開采地下水。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旱區群眾團結互助斗“旱魔”
災情凝聚人心。連日來,貴州旱區群眾團結互助斗“旱魔”的感人場景不斷在干涸的大地上上演。
旱情發生后,黔南州惠水縣大龍鄉排樓村的1500余名村民出現飲水困難。村民們一合計,可通過修建一個25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一個3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從一處水流較大的山塘抽水來滿足村里飲用水需要。但所需的物資和經費影響到工程的實施。
村黨支部書記唐和平帶頭貢獻出自家的挖掘機和工程所需砂石,不計任何費用。村民們也積極捐資、投工投勞。
災難面前,最能體現團結互助的可貴精神。
貴陽市修文縣久長鎮上寨村連續一個多月沒下雨。在一些尚未完全干涸的溪水邊、水塘邊,當地村民在取水時相互理解、謙讓,科學利用有限的水源。村民黎中才說,水塘的水本來就不多,我用多了,別人就沒得用,大家都輪流用。
遵義市桐梓縣高橋鎮高橋村東木村民組組長趙修建說:“干旱躲不了,我們不能等、不能靠。除了政府組織送水,村民自己的摩托車也紛紛下山拉水。”
在旱情嚴重的思南縣板橋鄉棗樹坪村,上百名村民齊心協力從80米的山腳下抽水到村里。抬水泵、鋪管道、挑發電機……村民們團結協作,一個小型提灌站將為全村人“解渴”。71歲的村民石幫營已頂著烈日忙了多日,他說:“干旱雖然嚴重,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王念、胡星、楊洪濤、李黔渝、閆起磊、潘德鑫)
2013年8月3日,貴州旱情重災區黃平縣谷隴鎮翁勇村村民在已到達最低水位線的翁勇二號水庫內搭建抽水設備取水灌溉,開展生產自救。如果干旱持續,該水庫可能在一周內完全干涸。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013年8月3日,貴州旱情重災區黃平縣谷隴鎮干部在檢查灌溉設備。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