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竹蓀產業在錦屏縣鐘靈鄉風生水起,為該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書寫了濃重一筆。在該地竹蓀產業不僅實現了農村人脈、水脈、綠脈資源的“優勢集中”,而且吸納了大批農民 “當地就業”,成為家門口增收的“綠色工廠”。2012年中央電視臺七頻道《每日農經》欄目攝制組到該鄉陽艾村竹蓀種植基地采訪錄制,該地竹蓀菌農凝聚抱團,近200戶菌農組建了3家種植合作社,種植面積也由2010年的110畝,擴增至700余畝,并輻射帶動隆里、固本、啟蒙、平略、偶里等5個鄉鎮種植,年產值達4200多萬元,帶動就業人數600余人,該鄉隨之貼上了“竹蓀之鄉”的名片。
本網訊 仲夏的杉鄉大地,綠意盎然。農村傳統的趕集日里,集市上選種購苗、地頭鋤地點豆栽苗、田間耕牛吆喝……成了鄉間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在鐘靈鄉陽艾村竹蓀種植基地的種植大棚里,留守婦女楊成柳手挎竹籃,在一排排整齊堆放的香菇菌棒間行進著,不時彎腰蹲下摘取鮮菇,棚前已有幾筐滿滿,來不及擦一把汗的她又去掀開另一個菌棚。
“這不是竹蓀基地嗎?啥時候種上了香菇?”筆者不禁疑惑著。
“去年,就把閑置的竹蓀大棚改種香菇了,收益不錯,已經出菌將近一個月了,每個大棚每天出菌100多斤,批發價在4至5元之間,按30天計算,每個大棚有將近15000元的收入。”問及改種香菇的效益,楊成柳津津樂道的搗鼓著她的“生意經”。
原來從去年開始,2010年種植的竹蓀大棚已有了3年期限,需要將原種植竹蓀的土地閑置兩年才能繼續種植,以改變調節土壤結構環境。 2013年秋季,合作社協同縣鄉黨委、政府進行專題調研,引導農民將“閑置”土地進行香菇、有機蔬菜等種植,使“閑置”土地能充分利用,讓竹蓀種植產生土壤“營養”得以調節,不斷推進循環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發展。
截自目前,鐘靈鄉已經調整種植香菇50畝120個大棚,種植有機蔬菜近20畝,并引進香菇種植加工廠1家,直接經濟產值達200余萬元。
鐘靈鄉陽艾村作為錦屏竹蓀產業發展中心地,可使用耕地1598.8畝,其中適合種植竹蓀1200余畝,目前建有食用菌產業園區1個,成立了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蔬菜協會等經濟組織6個,協調盤活土地流轉循環利用,產業轉型調整,成為了菌農們的新思考。
面對以有的喜人成績,鐘靈人的頭腦依然清醒。鄉黨委書記龍召春表示,“農業產業化及結構調整的文章永遠做不完,怎樣為群眾謀利益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源泉”。
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鐘靈人轉換思維,提出了推進竹蓀產業由區域性特色產業向農業生態循環發展產業及產業鏈發展的新思路,做出了力爭3至5年時間把鐘靈打造成為“農業科技產業發展興鄉、強鄉,觀光旅游生態農業促鄉”的決定。
“竹蓀種植是我們的龍頭,但竹蓀繁育3年之后土地的循環利用,是我們要面對的思考,如何盤活激發“閑置”土地潛力,更成為我們的研究課題”。分管農業的楊春乾副鄉長對鐘靈鄉竹蓀產業及農業發展前景有自己的理解。
據陽艾村的黨支部書記楊從全介紹,去年10月,鐘靈鄉盛豐竹蓀種植農民合作社黨支部組建,全鄉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和“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擴大規模,黨員干部、人大代表、致富帶頭人等示范點、帶動點應運而生,土地流轉協調機制逐步完善。去年,該村召開竹蓀產業專題會議 20余次,進行農業技術集中培訓4次近500人次參加,協調土地流轉80余畝。
如今,在陽艾村竹蓀種植基地,一個個灰白色的鋼架大棚次序井然的排列著,像一個個哨兵,見證著菌農們整地大棚、采摘搬運蔬菜,給蔬菜進行人工授粉……的忙碌過程,守護著群眾收獲的希望,相信當地轉型發展的生態農業一定能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致富之路!(龍見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