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雷山縣因地制宜,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改善基礎設施為重點,探索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扶貧開發攻堅路,取得了可喜成果,群眾對這幾年的發展感到滿意,對生活改善的前景充滿希望,幸福指數正在提升。2013年,雷山縣有1.7036萬貧困人口越過了溫飽線,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5.39萬人減少到3.69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4560元增加到5343元,同比增長17.2%。
堅持一個中心,構建大扶貧格局
“十二五”期間,該縣堅持以扶貧開發為中心,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一把手”工程,著力構建大扶貧格局。
2011年以來,雷山縣把扶貧開發作為實施旅游強縣、工業興縣、生態立縣、特色活縣等戰略思路和做強旅游、做特農業、做活工業、做精園區、做實基礎、做靚縣城“六大舉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在推行“一村一品”的行業扶貧舉措和充分挖掘行業部門扶貧力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確保“村村有幫扶、貧困戶戶戶有結對”,鞏固完善“扶貧搭臺,部門唱戲,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實行“兩輪驅動”,織密民生保障網
“現在,政府發的錢直接打到卡上,什么錢,多少錢,都清清楚楚的,我們要用,只需到農村合作銀行去取,非常方便”。談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優越性,雷山縣丹江鎮水電村五組五保戶村民莫應軍滿面笑容地說。
一直以來,雷山縣堅持救濟式扶貧和開發式扶貧“兩輪驅動”戰略,應保盡保保生存,能扶盡扶扶發展,實現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 一方面,針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五保戶和低保戶實行救濟式扶貧,救助資金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戶。同時,堅持把實施民生工程“一事一議”和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推進扶貧開發、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自全省實施民生工程以來,雷山縣實施項目逐年增加。2013年,雷山縣積極爭取國家各類扶貧資金2182.8萬元,實施草地生態畜牧業、優質中藥材、野豬特種養殖等十多個扶貧項目,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使全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解決了群眾的生活、就業、上學、看病、住房、出行等實際困難,加快推進了脫貧步伐。進一步建立健全了社會保障體系,如用財政扶貧資金為建檔貧困人口繳納應由個人承擔的新農合參合金;積極實施扶貧助學,按貧困程度深淺排序,補助1000至5000元不等;農村低保的表決、票決評定程序做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評價。
另一方面,堅持“造血式”扶貧的主導地位不動搖,針對屬于高寒山區山多地少,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產出效益低的實際,強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錯位發展法”,走特色產業化扶貧的道路。一是做強以茶葉、葡萄、天麻、大棚蔬菜、特色果樹種植和養殖為主的生態農業產業。通過制定扶持政策、成立經合組織、發展龍頭企業、打造特色品牌等舉措,引導群眾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9.8萬畝,果樹種植面積5.3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8.3萬多畝,山野菜種植面積3875畝,中藥材種植面積1萬余畝,發展黑毛豬規模型養殖大戶18戶,大鯢養殖面積7184平方米,發展林下經濟發放雞苗28萬羽。二是做大以手工(刺繡、銀飾)家紡等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產業,通過制定政策支持、強化金融科技支撐、推進招商引資、優化發展環境等措施,帶動下崗和剩余勞動力人員就業。三是培育以農家樂、休閑觀光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農家樂”300多戶。四是發展勞務輸出產業,全縣外出務工人員達3萬多人,年務工收入超過7500萬元。
實施“三大工程”,破解發展“瓶頸”
為破解基礎設施薄弱、勞動者素質不高等制約發展的瓶頸,雷山縣強力實施了“三大工程”。一是實施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工程。把財政扶貧資金作為“酵母”,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二是實施勞動者素質提升工程。通過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統一規范培訓管理辦法,對扶貧對象實行免費培訓,并在全國首推培訓對象公示制和補貼資金確認制。通過實施“雨露計劃”、“陽光工程”、“春風行動”等活動,每年培訓農民工和下崗職工1000多人次,其中70%獲得轉移就業或重新就業。三是實施發展機會創造工程。深化“一個服務”。在為民服務全程代理的基礎上,擴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層次,主動為貧困戶提供全程代理和科技、信息、法律、矛盾糾紛調解等綜合服務。深化“兩個合作”,即:加強“人”的合作,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抱團闖市場法”等形式,運用政府扶持和獎勵的杠桿作用,促進合作組織覆蓋到90%以上的扶貧對象,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戶生產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
創新“四種機制”,拓寬扶貧攻堅路
雷山縣在扶貧工作中創新“四種機制”,拓寬扶貧攻堅路。一是創新貧困人口識別監測管理機制。通過不斷實踐,摸索出了一套科學準確的貧困人口識別方法,即:“貧困監測定規模、村民評議定對象”。根據統計部門提供的上年度貧困監測和住戶調查數據,確定全縣貧困人口建檔指導數,同時綜合考慮鄉鎮農村人口數、鄉鎮農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分鄉鎮確定貧困人口建檔指導數,采取“三關審核、三榜公示、四類填卡、三級建檔”的辦法確定扶貧對象。二是創新資源整合機制。推行“照單做菜法”,以“整村推進”工程和“以點帶片開發”試點項目為平臺,將整合資金的規模“開單子”交給相關行業部門,相關部門對項目規劃進行審查篩選,然后以文件批復的形式予以確認,在不改變國家規定的使用范圍和性質的前提下,將產業扶貧、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科技等農業專項資金,捆綁使用,集中投入。三是創新社會幫扶機制。推行“結對幫扶法”,對外積極尋求州、省直單位和雷山縣直單位的幫扶,在人、財、物上給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給予特別傾斜。有效保障了全縣貧困人口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實現了應保盡保保生存,能幫就幫幫發展的思路。四是創新績效考核機制。把扶貧開發工作按百分比的分值分別納入縣直單位績效考核和鄉鎮綜合考核,作為縣直單位和鄉鎮年度工作成績評定的重要標準,以此促進扶貧開發工作整體上臺階。(侯天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