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市值650億元,僅次于美國,已位居世界第2位,可謂“種業大國”。然而,整體上看,我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種子企業研發能力較弱——
中國:如何從“種業大國”邁向“種業強國”
日前,被譽為種業界“奧林匹克”的2014世界種子大會在京舉行,大會期間,我國種業的市場發展現狀再次引起業內專家關注。當前,我國種業市場呈現怎樣的競爭格局?與發達國家比,我國種業科技創新還存在哪些制約?從“種業大國”邁向“種業強國”還有多遠?
種業大國且行且近:2015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種業市場
5月的北京,驕陽似火,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的蔬菜培植大棚里,西瓜、甜瓜、西葫蘆、茄子,累累碩果已經掛滿枝秧,一片喜人圖景。
正是由于使用了新品種,這些蔬菜才得以實現優質高產。2012年,這個園區的種子銷售額突破了50億元。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作為一名在農業科技領域奮斗了多年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旭堅信“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新華社發 徐駿作
近年來,我國生物種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良種繁育、加工及供應能力顯著提高,良種科研體系和種子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市值650億元,僅次于美國,已位居世界第2位,可以說,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種業大國。
“隨著種子商品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到2015年,這一市場銷售額將突破900億元人民幣。屆時,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種子銷售市場。”劉旭說。
國際巨頭強勢進入:民族種業差距何在?
然而,對于民族種業,國內種業界人士依然有著自己的“憂慮”,這份“憂慮”來自真切的現實挑戰。
自2001年實施《種子法》、國內種業市場開放以來,跨國種業公司紛紛來華開展業務、搶灘市場。特別是近年來,國際跨國種業巨頭聚集進軍我國種業市場并加快知識產權布局,民族種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美國的孟山都、先鋒,瑞士的先正達,德國的拜耳……截至目前,世界排名前20的種業外商全部進入我國,在我國投資設立持有有效種子經營許可證的農作物種子企業共有25家。從2001-2011年,外國玉米種子在我國推廣面積由2.3萬公頃發展到2011年的333.6萬公頃,占全國玉米種植總面積比例由0.13%上升到10%。
與跨國公司相比,民族種業差距何在?
專家指出,與外資種業大舉進攻我國市場份額相比,我國種業市場集中度明顯不足、行業發展“小散亂”的現象仍需進一步改善。
“從整體上看,我國種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種業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種子企業研發能力相對較弱,育種資源和高端人才不足,與國際大型種業公司差距較大。”劉旭說。
反觀國外的種業公司,采取的都是以企業為主導、育繁推一體的商業化育種模式。這一模式使新品種的選育、繁殖、推廣環環相扣、有機銜接,形成了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的良性循環,從而使企業得以迅速擴張。
當前,面對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求,面對與種業強國在育種水平上的巨大差距,面對跨國種業公司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做大做強民族種業已經迫在眉睫。
種業強國夢想之路: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和人才
5月25日,北京市為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德農種業有限公司等北京種業十強企業授牌。2012年,十強企業農作物種子總銷售額達38億元,占北京農作物種子銷售額的75%。
據北京市農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吳寶新介紹,圍繞全力發展現代種業,北京正在努力打造“種業之都”。未來,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策為依托,集聚科技、資金、人才等種業優勢資源和要素,不斷出品種、出企業、出機制,把民族種業做大做強。
和北京一樣,在黨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我國民族種業已經吹響了建設現代種業強國的號角,踏上了從“種業大國”走向“種業強國”新征程。
2012年,國家發改委啟動了“生物育種和產業化”專項,扶持41家企業開展生物育種與產業化;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扶持“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減免稅政策,建立了總額15億元的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農業部修訂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大幅提高了種子企業的準入門檻,有效推進了企業的兼并重組,種子企業數量由三年前的8700家減少到現在的5200多家。
專家表示,未來,做大做強民族種業,還有待種業界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種業界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按照“育繁推”一體化的思路,加快打造育種能力強、制種水平高、推廣速度快、服務質量好的旗艦型種子企業;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政府職能,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記者 李 慧)
上一篇 :組織聾啞人乞討 “丐幫幫主”受審
下一篇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4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