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物:王光花
她12歲就開始和母親學習蠟染,在母親的手把手傳授中,她把世代相傳的民族技藝深深刻在骨髓里,靈活用在生活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第四代傳承人,一直以來從事苗族蠟染手工藝術制作與技藝傳承,她不僅在業內享有盛譽,而且還為苗鄉婦女創業樹立了典型。她就是本周人物——丹寨縣揚武鎮排倒村村民王光花。
手持蠟刀 自幼習“武”
丹寨縣揚武鎮排倒、排莫兩個村寨,因地界相連,民俗相似,當地統稱排倒莫,苗語俗稱為“八道峁”。排倒莫不僅是貴州丹寨最后的“鳥圖騰部落”, 還是苗族蠟染文化的發源地,完整保存了中國古代南方特有的蠟染技藝。早在2006年,排倒莫的苗族蠟染技藝就被國務院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我12歲就開始和母親學,直到15歲的時候才能獨立完成創作”王光花與排倒莫世代女性一樣,與生俱有傳承蠟染技藝的義務和職責。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繡、浸染裁剪,這一系列的苗族蠟染神奇技藝,自幼都要在母親的手把手傳授中,讓世代相傳的民族技藝深深刻在骨髓里,靈活用在生活中。
“很多圖案,要問老人們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現在不學,以后就沒有了”。2005年,作為排倒莫“蠟染新秀”的王光花,協助該縣文化部門收集申報苗族蠟染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一手資料,之后便在該縣一家以傳承蠟染技藝為主的專業合作社擔任技術指導。除組織合作社成員進行各類展演、參賽外,王光花還擔任該縣各中小學“蠟染技藝進課堂”的指導老師,為弘揚和傳承苗族蠟染技藝而默默奉獻著。
自創“家業” 路途艱辛
隨著苗族蠟染文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不斷擴散,蠟染手工制品如服裝、箱包等也在市場上慢慢得到認知。與其他傳承人一樣,王光花也隨著大流,“自立門戶”搭上了創業的致富快車。可由于長期以來,苗族蠟染技藝大多用于制作苗族傳統服飾、鋪蓋、擺設等,從而致使了蠟染產品的時尚性與實用性并不是很強。此外,因為苗族蠟染商品化藝術設計方面還比較欠缺,導致了苗族蠟染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在商品上沒有得到完全彰顯。加之蠟染產品的市場推廣力度還遠遠不夠,使得蠟染產品的初期市場銷售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順暢。
“2008年剛開始做蠟染的時候,一個月找1000塊錢左右”。綜合種種因素,讓一直認準蠟染市場,并想借助世代傳承的民族技藝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王光花倍感壓力。同時也讓很多有著“高超”技藝的傳承人,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對苗族蠟染“漸行漸遠”。
爭當致富“領頭雁”
2013年,為改變苗族蠟染傳承人發展的不利局面,讓自己以及同樣從事民族手工藝行業的丹寨人盡快擺脫貧困的窘境,早日實現民族技藝傳承人的“中國夢”,王光花聯合丹寨縣境內蠟染、刺繡、織錦、苗衣、鳥籠等眾多手工藝門類的傳統技藝傳承人以及能工巧匠,并在該縣民富農村可持續發展中心以及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引導下,共同建立了丹寨縣八寨藍花文化藝術專業合作社。
“我遇到民富中心孫主任他們,他們說有很多政策扶持,有很多渠道可以提供訂單給我們做”。八寨藍花文化藝術專業合作社的成立,首先打破了傳統專業合作社乃至手工藝行業內部的各種固有藩籬,秉承“專業分工,協調合作”的原則,以訂單為主導,協調社員、相關小微企業、其他專業合作社以及手工藝從業者進行通力配合。其次一改傳統手工藝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及質量管理的痼疾,并初步探索了傳統手工藝領域的產業化,以主動迎合市場、著眼消費者,堅持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時尚生活相結合的經營理念,迅速樹立自身獨一無二的“民族”品牌。
截至目前,在王光花的努力下,丹寨縣八寨藍花合作社直接帶動從業人員100名以上,間接輻射帶動從業人員300名以上,從業者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成了苗族蠟染傳承人中當之無愧的致富“領頭雁”。
讓“民族”成就“價值”
“我自己也會整理和收集一些圖案,一邊畫、一邊還要教員工,要讓世代傳下來的東西保存下去”。現如今,王光花與合作者們秉承民族藝術“時尚化、實用化”的設計原則,將民族文化藝術與現代都市流行時尚相結合,由此不斷推出帶有民族文化藝術元素的時尚產品與實用商品,以此探索新型的民族文化藝術產業,不斷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化藝術產品。
目前,王光花已獨立研發或合作研發出數款新型時尚產品,涵蓋時尚包具、文化包裝、工藝擺件等,其中部分創新型產品還入選了“中國銀行業協會微型創業獎頒獎典禮”的專用禮品。
此外,王光花還積極尋求各類展現苗族傳統手工藝術的展示平臺。光是2013年,丹寨縣八寨藍花合作社所生產的各類民族手工藝產品就參與了“絕對貴州·寨生再生”文化藝術展演、“多彩貴州”兩賽一會、北京梅地亞手工藝術展、“2013年英國倫敦世界旅游交易博覽會”、“第28屆中東(迪拜)國際秋季商品交易會”等一系列活動,期間不僅收獲了有關榮譽與銷售佳績,還收獲了不少產品訂單。
廣受關注 期待跨越
短短半年多的時間,王光花依托苗族文化、聯合本縣有利資源成立的合作社,已接待了全國人大、商務部、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等國家部委領導以及UNDP等國際機構的相關人員。還吸引了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北京手工藝術協會、中國小額信貸聯盟、施永清基金會、人口福利基金會、友成基金會等國家級或國際性機構,前來參觀考察。
“2014年,我希望規模再擴大,訂單再多一點”。王光花,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正在逐步摸索出民族文化延續、手工技藝傳承、文化產業打造以及農村婦女發展的“丹寨模式”。(圖/楊武魁 文/楊露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