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盛裝凝聚著苗族數千年文明的沉淀和審美意識追求,是一本穿身上的“史書”,苗族五千年風雨故事,竟在苗族銀飾盛裝里活蹦亂跳。
她是一位從事苗族銀飾設計和鑄造20余載的企業家,頭頂著 “甕福杯”多彩貴州兩賽一會能工巧匠選拔大賽“凱里名創”獎、兩賽一會旅游商品設計大賽一等獎、 “甕福杯”多彩貴州兩賽一會旅游商品黔東南賽區“黔東南名創”獎、“國密董酒杯”多彩貴州兩賽一會旅游商品展銷大會三等獎、兩賽一會旅游商品設計特等獎以及凱里市銀飾博覽會銀飾類作品“碟化金獎”等光環,她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腳下的土地。她就是本周人物——,“苗妹銀飾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唐勝蘭女士。
從農民到企業家,從彷徨到揚帆遠航
認識和見過唐勝蘭的人,都會被她那銳利的目光,端莊秀麗的面孔,舉手投足間顯現出高貴而和藹的氣質所折服。她是黔東南地區一位聞名遐邇的杰出女性、女企業家,從她身上,也輝映出改革開放后孕育出新一代民營企業家成長的新時代精神風貌。
1962年唐勝蘭出生在黔東南劍河縣岑松鎮養平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和當地許多家庭孩子一樣,因家境貧寒,父母負擔重,初中畢業后就不得不輟學回家幫父母種瓜種豆。雖然離開了學校,但她的心并沒有消沉,1978年的一天,有個朋友約她一起去劍河縣城搞建筑,她毫不猶豫的去了。當時婦女做泥工,工資很低,而且工作又苦又累,但她從不退縮,畢竟這是自食其力的工作,有時還能救濟家里。打工有點積蓄后,她離開建筑工地,來縣城街頭擺地攤,做小買小賣的服裝生意。當時做生意的人很少,但她并沒有被困難嚇倒,她相信改革開放的光芒一定會照到她的身上,她默默努力的奮斗。
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國際旅游業也迅速發展起來,民間工藝品市場十分活躍,出現了一些苗族刺繡和銀飾在市場上交易。由于苗族刺繡制作精美,有濃郁的苗族特色和人文歷史價值,很受游客和城市顧客的歡迎。在改革開放和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她看到自己理想的希望,在她的心里流淌著:“一定要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為此,她放棄了在劍河縣小有名氣的苗族服裝生意,義無反顧的下深圳,上北京了解苗族族刺繡和銀飾貿易行情。
2002年在北京了解到苗族刺繡和銀飾貿易行情后,她決心把家鄉的苗族服飾和銀飾推向市場。在一位做舊工藝品出口生意朋友的指點下,她開始收購苗族的舊繡衣、繡片、織錦、銀飾、然后轉賣給歐洲和美國的大商人。后來她發現:收購舊的苗族數服裝和銀飾是有限的,這些舊的服裝和銀飾不久將會資源枯竭,如果要把苗族服飾和銀飾做大、做強、做久,必須利用好家鄉傳統的工藝技術,進行開發具創意的、有實用性的、有當代審美價值的苗族服飾和銀飾產品來。
不論是什么事情,只要想好了她就做,唐勝蘭是這樣的一個人。為了把苗族服飾和銀飾文化做大做強,從2003年至2007年她一直在北京和凱里兩地來回的學習和實踐,嘗試著把家鄉的苗族刺繡和銀飾推向市場。2007年她在黔東南州成立了一家專營苗族銀飾、服飾的“苗妹銀飾有限公司”,起初公司的規模小、生意少,沒有請人幫忙。隨著黔東南經濟的發展,國內外游客不斷的涌入黔東南來旅游,公司也由原來單純的零售改為零售加批發,并逐步擴大銷售網點,2008年公司開始出現了貨品不夠銷售的難題。這時她想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為了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安排就業和創業,她如離弓的箭,恨不得把父老鄉親全部都請進公司來發展。為解決鄉親們的就業,她不斷擴大公司的生產規模,努力解決公司貨物供不應求的難題,并不斷地讓利于農民工兄弟,其目的是讓大家都富裕起來。
2009年公司有專職銀飾工匠120余名,有傳統工藝的父老鄉親就這樣走進了公司,公司的苗族銀飾、刺繡品開始有了現代的氣息,公司貨源不斷充足,產品種類也不斷豐富。公司苗族特色產品開始直銷國外,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越南等歐美國家和東南亞各國。2010年,公司注冊資本金人民幣100萬元,在廣州、昆明、北京等地開了分店,負責向當地的客戶批發苗族服飾和銀飾商品,公司年銷售額超過一千萬元,國內市場份額占總銷售額的70%。2012年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公司國內市場也深受影響,但公司年銷售收入仍達860萬人民幣,為國家上交稅收19.2萬,為同行業中解決就業人數最多,上繳國家稅收最多的一家企業。在貴州省和黔東南州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公司在凱里經濟開發區購買20畝土地,現正積極建設“黔東南州苗族銀飾刺繡工藝品研發基地”,基地包括職工生活區、辦公區、生產區、展示區等功能區,基地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200萬元,解決650余人就業,可帶動周邊上千戶農民群眾增加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