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16年2月19日上午8:20,岑鞏縣注溪鎮黨委委員、人武部長吳應國因過度疲勞,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經醫院救治無效,于當日上午10時30分去世,享年44歲。
吳應國1993年參加工作,先后在岑鞏縣平莊、注溪等鄉鎮工作,20余年工作中,曾多次獲得優秀個人、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30余次。
“他走了,單位失去一位好干部,群眾失去一位好公仆,鄰里失去一位好親人……”出殯當天,送別場面催人淚下,鄰里親朋依依難舍。他生前曾經幫助過的群眾、曾與他一起共事過的同事、鄉鄰及親朋好友都自發地從十里八鄉趕來送別。
勤勉盡責,燃盡生命堅守最后一班崗
2月18日,就在吳應國去世的頭一天,他還在為協調處理注溪鎮衙院村楓香坪組因修通組公路引發的群眾矛盾糾紛。
“苦口婆心地與鄉親們拉家常、擺道理、講政策……”已是深夜10半點,群眾的思想工作總算做通了。
回到家里,吳應國已是疲憊不堪。匆匆吃過晚飯,妻子楊云花勸他洗漱休息,但卻被婉言謝絕。
“明天工程隊還要去哨坪村進場施工,還有很多事情我得去催促落實!”楊云花說,“狼吞虎咽了兩碗飯后,來不及喝杯茶就趕往辦公室加班去了。”
資料圖:吳應國(右二)正在與同事一起清淤。鄧慶波 攝
2月6日臘月二十八,衙院村楓香坪組一位外出務工返鄉群眾打電話到政府請求幫助解決春節用電問題。獲知情況后,駐村領導吳應國立即帶領鎮村干部深入該戶家中了解實情。
經了解,兩年前該戶群眾由于修路占地等問題與本組群眾產生了矛盾糾紛,在該戶外出務工期間,其電線被人剪斷。兩年來,由于該戶群眾長年在外,雙方矛盾猶如一座死火山未曾爆發。
“這是個人與集體的矛盾,弄不好可能會出現群體性事件。”掌握情況后,吳應國感到問題非常棘手。
資料圖:吳應國(右一)正在帶頭清理垃圾。楊鍇 攝
吳應國是注溪鎮本地人,熟悉情況、辦事公道,一直以來群眾都非常信任他。在此關鍵的時候,吳應國亮出“關系牌”,深入每一戶家中和群眾座談,以誠信為擔保,解決了該戶群眾春節期間的臨時用電困難。
“這只是一時的辦法,距離真正化解雙方的矛盾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年后初七上班,吳應國又開始籌劃如何徹底解決這一矛盾隱患,并先后10余次前往楓香平組調解,直至2月18日深夜才回到家中。
19日清晨8點,吳應國又準備前往哨坪村洞山組落實集鎮垃圾填埋場等相關事宜,途中突然暈倒,在場同志迅速將其送往醫院救治。
大年三十不得歇息,春節七天一直忙工作
“應國同志因家就住在鎮上,每到逢年過節法定放假日,他都會主動請纓值班,遇到突發事件和群眾困難,他常常是一個人先承擔下來。”注溪鎮黨委書記楊尤金說:“他時常跟我講,遠處的同志回家一次不容易,讓他們多一點時間回家陪陪父母、陪陪家人!”
今年跟往年一樣,春節假期吳應國又負責值班。大年除夕夜,正準備回家吃年夜飯的吳應國突然接到群眾報警電話。
“馬家溝村沙坪組有村民上山祭祀引發山林火災,請求救援!”吳應國迅速組織人員趕赴現場。
由于救援及時,山火得到有效控制,未給人民群眾造成較大的損失。
已是晚上11:00多了,集鎮上空又響起了清脆的爆竹,天空亮起了絢麗的煙花。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里時,妻子和兒子掛著眼淚,還在焦急地等著他吃年夜飯。
據了解,春節7天假期,吳應國一天都沒能在家安心休息。他常常是剛回到家還來不及坐下,便又拔腿出門帶領大家奔赴火場救火,或是協調群眾糾紛,或是去給空巢老人家庭排憂解難。
“大年初一,周坪村巖灣組村民燒土埂引發山火;初二,六部屯村民燒土埂再發山火;初三,集鎮上街因公路改道處嚴重堵車,需要疏導;初四、初五、初六……每天總是早出晚歸。”回想起吳應國忙碌的春節,妻子楊云花痛苦不已。
楊云花是注溪鎮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據她介紹,吳應國一年到頭為了工作總是在外忙過不停,兒子在縣城念高中,家中大小事務均由她一人料理。
“他下鄉調解群眾矛盾糾紛,經常是下午兩三點鐘才趕回來吃中飯,或者干脆就在街上隨便買碗米粉充饑。”楊云花說,吳應國為了工作常常廢寢忘食。
干工作能吃苦有方法,干群關系十分融洽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天天都在忙于與群眾打交道。采訪中看到,鄉鎮干部平時基本上沒有節假,每天都是“白加黑”。注溪鎮作為岑鞏縣農業產業發展、園區建設以及美麗鄉村、多彩貴州文明行動的一張靚麗名片,干部工作量相對其他鄉鎮更大。
吳應國熱愛武裝工作,擔任鄉鎮武裝部長以來,轄區內無一例責任退兵。同時,還承擔了該鎮多彩貴州文明行動、集鎮建設、岑鞏至銅仁地區石阡縣公路改擴建征地拆遷等工作。特別是在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的矛盾糾紛調解方面,由于他群眾基礎好,熟悉情況,大家都非常信任他。每次遇到難以調解的矛盾糾紛,他也會主動要求去排解。
資料圖:吳應國(右一)正在與同事移栽綠化樹。鄭海燕 攝
“應國同志干工作不但能吃苦,而且辦法多、點子多,工作效果很好。”注溪鎮鎮長潘家貴說,為推進岑石公路改擴建進度,讓群眾早日享受交通的便捷,“不管天晴下雨、白天黑夜,哪里有糾紛,哪里要征地,哪里就會有他的身影”。
在處理農村垃圾排放方面,吳應國通過創新管理機制,為群眾想出了垃圾填埋、垃圾焚燒、垃圾分類轉化等10余個方案供群眾自主選擇。這樣一來,群眾都樂于接受,全鎮鄉村文明治理效果十分明顯,為此他先后多次受到縣里表彰。
采訪中得知,對工作,吳應國兢兢業業,顧大局、講政治,數十年如一日。對同事,他又是一位熱心的大哥哥,特別是對新老同事常常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
58歲的楊再良家住岑鞏縣城,每天上下班來回要乘車2個多小時。2013年以來,楊再良與吳應國同駐衙院村,吳應國是他的駐村領導。
“每天早上7點鐘不到,他都會準時打電話問我到哪里來了,晚上7點過后,他又會問我回到家了沒有……”楊再良說,吳應國很關心他的生活和身體。
資料圖:吳應國(右一)正在耐心給群眾講解政策。鄧慶波 攝
談起吳應國關心年輕同事的事例,剛參加工作還不到一年的注溪鎮黨政辦干部鄭海燕深有感觸。
“吳部長常跟我講,做農村工作沒什么巧,最講求的是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拉下面子,多用心和鄉親們交朋友,你的工作開展就會順利;鄉親們是最實在的人,只有你對他好,你辦事公道,他就會敬重你……”鄭海燕說。
“心系群眾,始終保持一種樸實、嚴謹的作風。”連續一周的采訪,給記者的印象是:吳應國無論在哪里工作,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他都能用實際行動去踐行一名共產黨員勤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
在平莊鎮工作期間,吳應國主動要求幫扶該鎮自然條件最差、發展相對最滯后的背鵝村。為了改變群眾貧困落后的面貌,吳應國徒步踏遍了全村每一個自然寨,與每戶群眾談心。在他的影響下,許多村民通過發展產業都已經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周國軍就是其中一位。周國軍說,當時想通過發展烤煙產業致富,但苦于沒有技術、沒有資金。吳應國知悉后,先后多次與相關部門對接,采取先把化肥和煙苗預支他使用的方式,待烤煙收購時再從他獲得的利潤中扣除。有了吳應國的幫助,周國軍家的烤煙種植面積年年飆升。
“當時實在困難,吳部長就用自己的工資作抵押,向鎮上信用社貸款5萬元支持我發展產業。”周國軍感激地說。
如今,周國軍已成為岑鞏縣知名的烤煙種植大戶和致富能手。2012年村里換屆選舉,周國軍高票當選背鵝村黨支部書記。
“他確實是個難得的好干部,英年早逝實在太可惜了。”
“吳部長是為了工作犧牲的,我們不會忘記他!”
“感謝有您,一路走好!”
……好人走了,精神永存,感動常在。吳應國去世近半月以來,但他生前工作的地方,干部群眾無一不在頌揚他的美德、銘記著他的恩情。(楊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