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份,家住凱里清江路的張仁勇在凱里街頭買下一只“幼鵝”回家飼養,不料“幼鵝”逐漸長大后,竟然變成了類似貓頭鷹的動物,尖尖的嘴巴往下彎曲,圓圓的雙眼炯炯有神。
1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張仁勇家采訪。他正在給鳥喂“早餐”,這鳥兒站在籠子之上,尖嘴,圓目,精神抖擻,其背部是黃、黑、灰兼有的“混色”羽毛,胸部的羽毛則是麻色的,與三穗麻鴨的顏色相似。
張仁勇遞給它一塊生豬肉,小家伙先伸出腳爪抓住,然后胡亂撕咬一番,吞入口中,動作十分迅速。“它還算能吃,每天少不下一兩生肉。”張仁勇說,它特別喜歡吃豬肉和牛肉,當然,必須是生肉,煮熟的瞧上一眼,就不會再正言去看,更不會吃了。
而從去年三月份至今,這只鳥已經消耗掉了價值上千元的生肉。對此,張仁勇的妻子有些不悅,她說:“餐餐都吃肉,我們一天上班累死累活,都沒有它吃得好”。
喂下幾塊生豬肉后,鳥兒吃飽了,便站在籠子上休息。趁這功夫,張仁勇拉開了它的翅膀,想展示它的美麗。這兩翼被拉開后確實很漂亮,而從左翼頂端至右翼頂點,足有50厘米左右,這是張仁勇之前測出來的數據。
張仁勇拉開了它的翅膀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這鳥兒膽子大,因為記者掏出相機,近距離拍攝照片,鳥兒沒有絲毫的懼意,甚至還探出頭來,靠近相機的鏡頭。這時,倒是讓人害怕起來了,因為它的嘴尖鋒利,若突然發起攻擊,會傷害到相機鏡頭的玻璃。
今年45歲的張仁勇是凱里市大風洞鄉輝報村人,在凱里從事水電安裝工作。去年3月份,他到凱里洗馬河購買材料,其間發現一位60多歲的老者挑著兩只小鵝在叫賣。“我比較喜歡飼養動物,便走過去觀瞧。”張仁勇說,當時,這小家伙身上的毛是純白色的,嘴巴呈凸狀,看起來就是小鵝。
而出售小鵝的老者也說,這是大種鵝,將來養大,體形比一般的鵝還要大。聽了這一番說辭,張仁勇更是愛不釋手了,花30元買了一只。
但是,喂養一個月之后,小家伙身上的毛色變了,變成了黃、黑、灰的“混色”。接著,嘴巴也發生了變化,原來是凸的,現今卻變尖了,還往下方彎曲,就像貓頭鷹的嘴巴一般。
據了解,開始時,每天晚上張仁勇便讓這只幼鵝與他的愛犬沙皮同居一處。“后來,幼鵝長出了尖嘴,我擔心它會傷害到沙皮的眼睛,便只好讓他倆‘分居’”張仁勇說。
張仁勇感覺自己上了賣鵝老者的“當”了,這哪里是鵝,分明是鷹類動物。他擔心的問題是這小家伙可能是法律明確保護的動物,如果在自己手中出了問題,那就不好辦了。
感覺到問題有些嚴重,張仁勇便打算放生,但轉念一想,這小家伙是自己養大的,它到了大自然肯定無法適應環境,這樣要么會餓死,要么被人抓獲,被抓后若運氣不好,還是死路一條。鑒于此,他打消了放生的念頭,決定把它交給動物保護部門或動物園。
“我不知如何才能聯系上動物保護部門,只好向媒體求助,希望大家幫助我的小鷹找條光明的出路。”張仁勇說。
1月17日下午,記者將相關圖片和文字傳送到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請求該局組織專業人士對這只鳥的種類進行認定。目前,認定工作尚在進行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