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本是許多吃貨“饕餮大餐”的好時光,然而接連而來的食品安全新聞卻不合時宜地掃起了興。
五一假期剛過,公安部便公布了制售假羊肉犯罪團伙的有關消息,調查中公安部門發現,自2009年起,疑犯利用未經檢疫的狐貍、水貂、老鼠肉作為“制造”羊肉的原料,假羊肉銷往蘇滬等地。許多媒體微博編輯在發布此條消息時更是配上了老鼠的尸體圖片,這樣的圖文并茂讓網友不禁睹物思味,后怕起自己吃過的頓頓火鍋。
但這一切還沒有結束,上海根據市民舉報發現了另一批原料不明的“摻假羊肉”,商戶的出貨單顯示,可疑羊肉流入了小肥羊、澳門豆撈等知名火鍋店。
這邊羊肉戲碼還沒唱完,那邊毒姜又鋪開了場子。據報道,山東濰坊的部分姜農種姜時使用劇毒農藥,這部分姜姜農自己不食用,也不能通過嚴格檢驗實現出口,因此只能內銷各地。內銷姜檢驗時容易作假,據稱“只要找幾斤合格的送檢就能順利通過”。
某微博名人也敘述了一段個人經歷。這位博主曾經到訪山東一個生產姜的農業,其“質量之高、流程之完善、檢測手段之健全”,讓他恍惚以為自己置身外企。后來才知道這部分產出生姜只供貨日本,價格是市價的一倍。盡管這樣的價格國內消費者也能夠承受,但企業卻不供給合格的姜產品給國內。這樣的厚此薄彼讓人有點匪夷所思。
我們在網絡上見慣了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然而一路觀察體驗下來,頻繁出現的曝光似乎沒有改善我們的食品安全現狀,甚至頻繁出現的曝光事件反而讓消費者麻木了起來。
前一段時間,《京華時報》曝光農夫山泉在京桶裝水產品質量不合格。最終這場曝光變成了一場公關扯皮大戰,隨著深入挖掘,農夫山泉的競爭對手怡寶也被牽扯其中,這更給曝光蒙上了一層“抹黑”的色彩。最新的消息是,農夫山泉起訴《京華時報》并索賠6000萬人民幣,并且在5月6日下午召開的企業新聞發布會上,以市場環境不公為理由宣布在北京永久停產桶裝水。
媒體似乎也沒能在輿論監管問題上和官方完全享有共同語言。去年12月,央視曝光速生白羽雞在養殖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抗生素濫用。節目中披露,部分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違規使用多種抗生素,以減少死亡病雞的數量,但卻給公眾的健康帶來了隱患。一時間,速生白羽雞成為了眾矢之的。
今年2月1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此事件時表示,個別農戶出于利益或是出于知識確實,造成了用藥過量,但白羽雞45天出欄是正常的,養殖過程中適量使用抗生素也是正常的。陳錫文對此特別強調,不僅對農民要科普,對媒體也要科普。一個把目光投向了抗生素濫用的危害,一個則強調速生雞合理,應以科普來減少過量用藥,這樣的前后表態不禁讓人惋惜兩者關注重點并不一致。
當然,最值得玩味的是公眾對于“曝光”的態度。
2012年消費者權益日當天,麥當勞銷售過期食品一事遭到曝光。記者調查后發現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麥當勞餐廳,食品的保質時期有標無準,原本按照麥當勞企業規定保存時間應為30分鐘的雞翅,在超時保存了近一個小時后仍然處于待售狀態。
但是曝光之后,網友竟然反過來力挺被曝光的麥當勞。有網友表示,在中國“能夠把保質期按分鐘、按小時算的恐怕只有麥當勞了”,這樣的曝光反而把麥當勞細致的企業規范標準普及到了普通的消費者。也有網友發出“橘生淮北則為枳”的感嘆,認為洋企業的嚴格標準在國內無法執行并非出乎意料之外。最終,網友通過“赴麥當勞用餐”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麥當勞的支持。
這樣啼笑皆非的荒誕也帶來了新的疑問:漫布網絡的食品安全曝光真的捍衛了我們的食品安全么,還是我們對于安全食品的追求在不斷目睹了黑幕后反而被迫降低了呢?
當99%的奶粉合格,哪家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可以告訴我們,1%在哪里?當一家媒體用67個版面報道一個民營企業的桶裝水問題,該水企依然針鋒相對,最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網友投票稱“誰也不能信”,這個時候,權威檢測機構在哪里?當老鼠肉狐貍肉鴨子肉堂而皇之的替代羊肉進了火鍋店的門,誰來負這個責任?還是我們的底線,最后變成“吃不死就行”?(劉浩睿)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