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不實干,再美好的藍圖也是“鏡中花”;不落地,再好的整改措施也是“水中月”。無論改作風還是干事業,要取得實效,思想上不松懈,工作上不松勁,都需要瞄準目標,持之以恒。這就是為什么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一再強調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搞好整改落實的原因。
釘釘子,是門技術活。要把釘子釘好,首先就要找準位置,再落錘。民主生活會開得怎么樣,有沒有認真聽取群眾意見,有沒有真正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直接決定了釘釘子能不能找好準星。黨員干部要緊緊扣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認真思考,把準脈搏,找準“病灶”,建好“病歷本”;針對病根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逐一梳理,摸清底數,建立整改落實的“臺賬”。這樣,活動才不會跑虛、跑空、跑偏,才能找到立足的落腳點,后面釘起釘子來才能有效率。
釘釘子,還要保證持續的力度,一錘釘不好,還得一錘一錘地敲,才能把釘子釘牢。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找準病癥后要把“釘子”釘進去,切忌光是唱高調、喊口號,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會上一陣風,會下沒有風。認識上去了,目標清晰了,整改規劃圖出來了,還要敲定時間表,落實責任人,防止在執行中走過場,確保步步不虛、環環扎實。改作風、干事業、做整改,只有每一步都穩扎穩打,每一錘都做足實功,才能知行合一,取得實效,取信于民。
釘釘子,還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改作風、促發展,不可能一錘就搞定,釘牢一顆,還要一顆一顆往下釘,才能取得大成效。作風問題具有一定的反復性和頑固性,如果抓一陣、放一陣,難免出現反彈;問題整改也需要一個過程,如果追求短期效應,缺乏整改思路和規劃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就難免打折扣。只有以“釘釘子”的精神,通過整改落實,立足建立長效機制,才能通過體制產生持續的力量,鞏固群眾路線教育的成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大力發揚“釘釘子”精神,苦鉆研、有恒心、重實干,才能搞好整改落實,避免群眾路線教育變成“認認真真走過場”,確保活動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李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