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的春節,李文發和孩子們團聚得很早。1月18日,在武昌讀書的女兒李群蘭放假回了家,1月19日,雖然工地還沒集體放假,但是李文發也從武漢坐車回了家,工錢還沒結算。1月20日早上,記者來到李文發位于湖北麻城市豹子山村的家時,一家四口正在陽光里打掃衛生迎接新年。
每次到李文發家時,他的女兒李群蘭都在讀書還沒放假。今年是2008年之后,時隔5年,第一次拍到他們一家的全家福。
新年,就是從一家團圓的日子開始計時的。
李文發一家的2013年,平靜又安逸,說起來,他還是笑的:“家里不用收拾了,孩子們都大了,打工也就是賺這點錢,還是多陪陪孩子最重要。”
新添的擺設表達了對家的熱愛
“路加寬了,交通要道修到門口”
“一家人在一起,曬曬太陽就很幸福。”李文發的妻子劉桂娥看看老公,又看看女兒,一邊編著一雙給女兒的毛線拖鞋,一邊為記者算排得滿滿的新年前安排,“要給女兒房間把電線接好,要拔點棉花桿把過年燒的柴都攢好,等老李拿了工錢,然后去鎮上買東西,給大家都買套新衣服過年!”
2013年,家里什么家具都沒有添置,雖然女兒的房間連衣柜都沒有,但是李文發說:“夠用就好。”
這一年,家里添置最明顯的要數客廳里3幅十字繡的擺設,都是母女兩個一起去挑選的,一幅大的寫著“家和萬事興”,一幅小的寫著“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
家里變化小,不過家外面的變化挺大的,“樹都砍掉了,門口的路要拓寬了,你看,已經能看到了,就要修到家門口了。”沿著李文發的指點,記者看到,原來的雙向兩車道要變成雙向四車道。“這條路一邊是宋埠鎮,一頭是鐵門崗鄉,都有不少工廠和工地。我家就在交通要道上了。”
記者問:“這條路修好了,是不是意味著可以在家門口更近的地方打工了?”
李文發想了想,沒有很正面地回答:“其實現在也能找到100元一天的工作,就是不一定,都是臨時工,可能下雨就沒有收入了,可能一個工地做完了,下一個小工不是馬上能找到。”
今年工地的工資每天漲了15元
“收了棉花,再種茬冬小麥就好了”
李文發說,到武漢這樣的大城市打工有個好處,“這兩年再也沒有聽說過拖欠工資了,做多少天,就一定能拿到多少錢。”
今年李文發漲了工錢,“2012年是85元一天,2013年是100元一天。”其實已經有工地開出了120元一天的工錢,但是李文發心里另有賬本,“工地要近點,要能在農忙時候請假的,才最合適,這樣我就能回來幫老婆管個棉花田。”
在李文發家里,能感覺到他對土地的感情。后院的菜地里種著各種蔬菜,蘿卜、紅桿菜、包心菜、大白菜、小青菜、香菜、芹菜等等,“平常就我老婆和兒子在家里吃飯,這些菜都爛在地里了,吃不完真可惜。城里的菜沒有自己種得好,還貴。”
他對自己家的棉花田也是充滿了感情,“今年棉花價格沒有變,3.8元一斤,大概賺了2萬左右,買種子買肥料投了4000多元,賺得少。”
離家最近的一片土地,大概1畝多地,他第一次種上了冬小麥,記者去的時候,這片地里的小麥發芽沒多久,一畦畦濃綠色的麥芽。“試試看,冬小麥比較好伺候,種下去基本不用多管,只要收割的時候費點勁就好了。”說到這里,他頓了頓,“要是有大型的收割機就好了,這樣我就能把所有的田在收完棉花以后,再種上一次冬小麥,這樣田里頭收到的錢就多了。”
說起明年要種多少棉花,他很心疼老婆:“老婆一個人種田太辛苦了,去年做了個頸椎的手術,今年讓她養養,最多種個五六畝棉花,這樣不會太累。”
女兒自己打工買了手機
“爸爸出這個錢,我會舍不得”
去年,女兒李群蘭剛進職高讀書,第一次從鄉鎮走向了大城市。李文發最擔心的是女兒學會了攀比。一年過去了,這樣的擔心怎么樣了?
“我們宿舍共8個人,就我一個沒有手提電腦,要是我會攀比的話,早叫我爸買了。而且你看我就三件過冬的外套,都是去年和前年買的,我也不挑。所以我覺得我爸白擔心了。”李群蘭笑得很爽朗。
這一年變化最大的就是這個寶貝女兒了。
“我暑假去打工了,是在學校邊上的一個酒店做啤酒促銷,一個暑假加上后面又打了一段時間的工,一共賺了4000元錢。基本上都交了學費,也填補了自己的生活費。”不過她也有點小遺憾,“本來說好一個學期都可以做的,每月固定1500元工資,但是要我到另一個酒店做促銷,離學校太遠,我就放棄了,不然爸媽都不用給我零花錢了。”
用自己賺來的錢,李群蘭買了一個索尼的手機,“買的時候要2000多,還好是自己賺錢買的,要是爸爸給我買,我就舍不得了。”
李文發說:“我給她買過個1000塊不到的手機。現在她的手機算是家里最貴的家電之一了。”
這一年對于李群蘭而言也有點小波折,“我讀應用電子,2013年有個公司來定人了,畢業后肯定有工作。”李群蘭說可惜這個公司取消了項目,工作沒了著落,“下半年,我要開始實習了,一般都能找到實習單位,這個不擔心,但是我不知道未來做什么。”
對女兒的未來想不好
“一定要有個技術傍身才好”
李群蘭不知道要不要和爸爸一樣背井離鄉去打工。
記者問她:“每個月5000元的流水線工作,和每月3500元在寫字樓里當小白領,你想選哪個?”李群蘭朝我眨了眨眼睛,“我想找個有發展空間的。”
“那么發展空間是什么?”我再問。她有點小心地回答:“如果是流水線,可以去做技師,這個也是有技術了。如果是寫字樓,我也想不好,大概要看我選擇往哪個方面發展。”
再問李文發,他說:“要看孩子喜歡,我也沒什么意見。不過我聽說富士康就是要招電子應用的人。”
對于孩子的期望,李文發說無論孩子讀書好不好都要學門技術。
“我就是吃了沒有技術的苦,出門打工十多年了,現在還是小工,工地上的工資雖然也是年年漲一點,農忙也能請得出假,但也就是這樣了,賺不了更多的錢。而且工地對你也是可有可無的。”李文發嘆了口氣,有點失落,他回憶了20多歲時曾經去學了木工,后來在廣東還學過一年廚師,但是種種原因都沒有出師,“后來三十歲了,學東西就笨了。”
“孩子們一定要有個技術,有個技術傍身才是正經事情。”
記者開玩笑問:“攢錢是給女兒攢嫁妝嗎?都是大姑娘了。”
李文發馬上糾正:“沒有,女兒不著急,我們這里女兒不愁嫁。就是愁兒子。”他話題一轉,“我家小子不說話呀,這以后談女朋友怎么辦?”
他期盼著:
但愿歲月靜好
孩子平安長大
也許是已經過了40歲,李文發這一年說得最多的就是“過得去”三個字,還有其他差不多意思的話,比如“錢多有錢多的過法,賺不到錢有賺不到錢的活法”,比如“我們夫妻就這樣好了,就是為了孩子還出去做做”,再比如“做小工就這些錢,差不多了”。
他說,就是這樣平平安安地把日子過過去就好了。
他說,孩子能學個技術,不要像我,只能做小工。
聽到最最心酸的一句話是,“我不在武漢逛街買衣服,那里不自在。就在我們宋埠鎮上買點東西就好,這里也熱鬧,這里大家都一樣。”
雖然大部分的收入來自城市的工地,但李文發只有談到土地時,才充滿了各種期望,話也格外多。“種棉花適合我們這里,去年夏天大旱,棉花沒怎么減產。”
“我想如果不去打工了,能種個20畝的棉花,就是現在棉花不賺錢。如果能有機械化農業生產,那么我還能再種一茬冬小麥,這樣收入就和現在差不多了,我不用去工地做小工了,也不用兩頭掛心。”李文發說。
他最最樸實的愿望是汗水灑在土地上,就能滿足生活的需求,他期望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孩子們平安長大,一個月3000元的工資,他自己花不了500元,女兒要花1000元,他眉頭都不帶皺一下。他說他現在就是為了孩子活的,孩子未來有多遠大,他不指望,就是想平平安安的,比自己好一點,就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