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被稱為生命的“綠色通道”,連接著病人和醫護人員,往往能在危急關頭挽回寶貴的生命。然而,去年底在上海,卻發生了一起與120有關的悲劇,一名突發疾病的59歲市民,苦等了一個半小時沒能盼來急救車,最終離世。
為什么等不來急救車?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急救科副科長董鈞坦言:“當日接線員回應‘沒車’,并非指沒有救護車,而是人手不夠。你能想象得到在上海人口最為密集的中心城區,只有164名急救醫生可供派遣承擔急救任務,而在去年一年就有近四分之一的急救醫生離職。” 這一事件在今年的上海兩會上,引發了熱議。
漳州市急救中心現有院前醫生12名,護士13名,但就是這么區區25人,承擔了周邊近100萬人口的急救服務,工作強度非常大。
漳州市120急救中心主任曾智慧:一年1萬趟左右,每天出車要23點幾次,兩個醫生兩個護士兩個司機還有擔架員,一個白班上12個小時,一個夜班上12個小時。
曾智慧表示,按照國家制定的標準,他們中心的服務范圍,至少需要50名醫護人員。
曾智慧:按目前我們漳州的水平,國家規范化要求來說,每八公里需要一個急救站,至少要有25個醫生25個護士才能運轉得過來,目前我們是缺了一半的護士和醫生。
據報道,今年上海兩會期間,臺盟上海市委 提交了一份關于提升120急救水平的提案,其中指出,目前上海急救醫師崗位缺口率高達近40%,且每年以約50%的速度在流失,如2012年度全市招錄急救醫生92人,而年度辭職70人。
上海市政協委員、瑞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艷在接受上海某媒體采訪時表示,與醫院醫生相比,急救醫生的培養途徑、起點均不一樣,工作收入、職業發展前景也比醫院醫生有著較大差距,這些都是崗位留不住人的原因。
合肥120急救中心急救醫師徐守權告訴記者,除了出診量大以外,出診的勞動強度也很大。
徐守權:人手比較缺,遇到高樓的要往下抬,遇到呼吸困難的還要搶救,搶救就要插管,還要帶呼吸機,最高抬過17樓的。
長相俊俏的孫斌今年32歲,卻至今單身。用他的話說,就是誰會愿意和一個每周工作72小時以上的男人共度一生呢?
孫斌:碰到繁忙的時候,24小時值班只休息4.5小時,完全沒有規律可循。
職業成就感差、勞動強度大,但是待遇低,發展前景也不理想,由此造成的120急救醫生招聘難,流失快。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院前急救遭遇招不到人的困境呢?一位已經離開合肥120急救中心的醫生告訴記者,這個崗位太辛苦,也沒有什么太大的發展空間。
原合肥120急救中心的醫生:院前非常辛苦,臟苦累, 24小時值班,風雨不誤。待遇是比較低的,職稱的晉升難,如果說我們和醫院同等的按照一個條件來晉升的話,院前這塊晉升可能就非常困難了。
職稱是最大的方面,我們干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還是初級職稱,到退休了才是初級職稱的還有。
孫靜英自海寧市成立120急救指揮中心以來,一直擔任指揮中心主任,她介紹。
孫靜英:現在我們從事院前急救的沒有,招不到。我們人民醫院連續4年去招,要求專職從事院前急救的醫生,沒招到過。所以現在沒辦法,都是醫院輪出來的醫生,醫院強制性輪過來的,院前急救肯定要保證的,那么沒人從事院前急救怎么辦?醫院反正排班輪過來的。比方你分配到人民醫院,取得職業醫生資格,我們醫院有個規定,你必須出6個月的120,所以我這個工作也蠻難的。
為解決120院前急救醫生人員短缺問題,不同地區也采取過不同的應對方案,北京市衛生局副局級巡視員趙濤表示,將在本市急救行業設立一個新職業——醫療救護員,他們不一定是學醫出身,但需要經過半年到8個月的急救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說白了,這個方案要解決的是急救醫生來源的問題。但是上海市政協委員表示,保持急救隊伍穩定,才是解決矛盾的關鍵。(記者 周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