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都在準備著歡歡喜喜過年的時候,家住大東區長安街附近的鮑先生一家卻被家中的安全問題困擾著。從四個月前開始,有人三番五次地用類似“彈珠槍”的東西射擊他家的窗戶玻璃,現在玻璃上已被打出了8個彈孔和一道大裂痕。1月29日,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調查,該樓受害者只有他家一戶,但鮑先生自稱平時并未得罪過什么人。鮑先生只好購買了攝像頭和望遠鏡,每天像打仗一樣防備著“狙擊手”。 還原 剛關燈窗戶上傳來“砰砰”聲
鮑先生告訴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他和妻子都是老師,家中有一個3歲孩子。大約四個月前的一天晚上10點左右,他和妻子正在家中帶孩子看電視。這時,玻璃上發出“砰砰”兩聲響動,好像窗戶被人襲擊了一樣。
第二天早上天亮后,兩人無意中往窗外看,才發現客廳窗戶上竟出現了2個“彈孔”!鮑先生夫婦見此情形十分害怕,立即撥打110報警,警察對現場進行了勘察和記錄。
一個星期后,又是晚上10時,鮑先生家剛關上燈,南面客廳又出現“砰砰”的響聲。鮑先生和妻子沒敢開燈,他們只是趁著夜色向外觀看,雖然見到對面有亮燈的住戶,但卻不知道是誰打的。第二天早上,客廳窗戶上又多了3個彈孔。
此后,鮑先生家的客廳和臥室窗戶玻璃便接二連三地遭遇襲擊,4個月就發現被打5次,最近一次就在前幾天,每次都給他的妻子、孩子造成不小的驚恐。
追查 受害居民向對面樓貼紙條警告
1月29日,記者鮑先生在家看到,他家的客廳和臥室的窗戶上已經被打出了8個直徑約1厘米的“彈孔”,看起來十分明顯,其中有扇玻璃還干脆被打出長40厘米的裂痕。“彈孔”呈現錐形,靠窗外一側是一個很小的孔,內側是越來越大的破碎痕。
“彈珠”到底是從哪來的呢?鮑先生家對面樓距離他家只有三十多米,正對面是5號樓,斜對面是4號樓,鮑先生分析,他家住10層以上,地面肯定射不上來,而且“彈孔”這么圓,射擊角度不應該太大,因此很可能射擊者就在對面樓,而且樓層和他家差不多。于是,鮑先生自己寫了一個宣傳單貼在對面5號樓兩個單元的電梯里,其內容寫得比較誠懇,告誡射擊者已威脅到了他家的安全,并造成了破壞,家中孩子很驚恐。“宣傳單貼出后,能挺了一個月,之后我家玻璃又被打了兩次。”鮑先生說。
回憶 未得罪過人 窗戶“與眾不同”
記者到鮑先生所在樓的其他戶人家走訪,窗戶同在一側的其他居民家均沒有出現過此事。鮑先生和妻子告訴記者,他們在這里住了4年,平時和鄰居都很少來往,而且兩人都是老師,談不上得罪過什么人。
記者站在樓下看到,與其他居民相比,鮑先生家面向5號樓的兩扇窗戶均內帶有防止小孩接近窗戶的特殊裝飾,而且彈孔基本聚集在裝飾位置,鮑先生分析,也許正是這個地方很容易被射擊者當做“靶子”。
無奈 窗前安裝攝像頭尋找“狙擊手”
快過年了,鮑先生更加擔心自家安全了,于是他特地買了紅外線攝像頭和望遠鏡,每天像對待“敵軍”一樣防備著對面的“狙擊手”,只要對面有人開窗射擊,攝像頭便會錄下來。購置這些東西一共花了1000多元錢,而窗戶的損失則要一兩千元。“雖然這樣做有些打擾到對面無辜的鄰居,但我也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鮑先生說。
記者從網上看到,外地媒體曾報道有持仿真彈珠槍射擊鄰居窗戶的事件,射擊者被刑拘處理,其“彈痕”形狀和鮑先生家玻璃上的“彈孔”很相似。這種槍價格和子彈都較貴,應該不是小孩能買得起的。
目前,警方已經鎖定射擊者大致方位,該小區物業也向記者表示,將以物業名義向鮑先生家對面樓發通知。(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 徐微微 攝影記者 聶焱鑫)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