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是公梨,右邊是母梨 吳巨友供圖
公梨變成母梨更好吃
噴上“脫萼劑”,肉質粗糙的“公梨”變“母梨”……近日,南京農業(yè)大學國家梨產業(yè)技術體系產業(yè)技術研發(fā)中心正式揭牌。此前,這支團隊中的南農教授,研究出一種“脫萼劑”配方,讓“變性”后的“母梨”口感更好。而他們破譯的基因組圖譜,也為果樹的育種節(jié)省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通訊員謝智華 邵剛 現代快報記者金鳳
能讓“公梨”變“母梨”
有的梨肉質粗糙、味道淡,而有的梨細膩爽口、香甜美味,這其實是“公梨”和“母梨”的區(qū)別。
張紹鈴教授是國家梨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六七年前,他去新疆庫爾勒香梨產區(qū)為果農講課,當地香梨生產企業(yè)的一名老總訴苦,“庫爾勒香梨”有“公梨”“母梨”之分,沒有萼片的“母梨”外觀漂亮、口味好,售價高;而有萼片的“公梨”不僅形狀不規(guī)則,且澀口,不夠甜,而且,由于果實頂部有萼片,一些寄生蟲也會棲身在這里。在庫爾勒香梨中,“公梨”比例高,嚴重影響了種植戶和經營者的經濟效益。
張紹鈴對這個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調研,他發(fā)現這種現象在我國許多優(yōu)良的梨品種中都普遍存在,如“萊陽茌梨”“碭山酥梨”等。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南農園藝學院教授吳巨友也是這個研究團隊的一員,他說,果農們此前通常采用人工剪萼的方法降低“公梨”率,但這種方法費工耗時,不易大規(guī)模集約化生產,且剪萼后的果實頂部,會留下一小塊疤,影響果實外觀。
針對這一問題,張紹鈴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從十多年前開始,對全國各主要梨產區(qū)近400個梨品種的“公梨”和“母梨”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并成功研發(fā)出梨果實脫萼劑配方及簡便的配套技術。
“在梨花的露白期和盛花期噴灑這種脫萼劑,可大大增加梨果的脫萼率。”吳巨友說,使用這種脫萼劑能將市面上流行的“庫爾勒香梨”脫萼率從47.3%提高到98.2%。
如今,除“庫爾勒香梨”外,這項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萊陽茌梨”和“碭山酥梨”等品種上。
破解了梨的基因組密碼
吳巨友說,果樹不同于我們常吃的水稻,水稻一代出一次種子,一年能出2-3代,育種周期短,育種效率高。而果樹則有3-5年甚至更長的童期(類似于人類的未成年期),此時果樹尚未開花結果,果實相關的性狀無法知曉,因此選育一代果樹少則也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而選育成功至少需要10-15年。
2012年5月,南京農業(yè)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紹鈴教授學術團隊牽頭領銜完成了梨的基因組精細圖譜。在完成的基因圖譜中,已注釋了梨的4.2萬個基因,這些基因遺傳信息為快速實現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數據資源。
有了基因圖譜,有什么用呢?團隊成員吳俊教授說,有了這個基因圖譜,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幅場景:當梨樹還在童期,僅僅是幼苗的時候,通過掃描我們就能知道它有什么優(yōu)良基因,將來可能會有什么優(yōu)良性狀,從而把不符合要求的樹苗淘汰掉,而不必辛辛苦苦栽培數年,等到樹苗長大、開花、結果才知道這些雜交苗究竟能結出什么樣的果子。“有了基因譜圖,梨樹的育種節(jié)省了三分之一時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