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救護車被稱為“救命車”,其速度的快慢往往直接關系到生命的生或死。
從本月起,《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正式開始實施。該《辦法》規定:在接到120急救電話后,急救醫院應迅速派出救護車和院前醫療急救專業人員,按照就近、就急、滿足專業需要、兼顧患者意愿的原則,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救治,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院前急救。
可記者調查發現,在實際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救護車往往“姍姍來遲”。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誰拖住了搶救生命的腳步?我們又該怎樣讓救護車的救死扶傷之路暢通起來?請看本報的系列報道。
“怎么救護車還沒到,急死人了!”
2月12日18:20,沙坪壩雅豪麗景小區入口處,一中年女子焦急地等在那兒,望眼欲穿。
原來這名女子的母親突發心臟病,附近的西南醫院距離這里車程不過兩三分鐘,可急救電話打了快20分鐘了,還沒看到救護車的影子。
救護車為何“姍姍來遲”?
無人讓道,3公里開了20分鐘
其實,當天18:05,三軍醫大西南醫院急救部36歲的救護車司機黃建軍就接到了出車任務。18:07,救護車鳴笛,從醫院開往病人所在小區。
從醫院到雅豪麗景僅3公里路程,可正好遇到下班高峰,道路堵得死死的,任憑黃建軍怎么按喇叭,也沒有車讓道。
眼見另一條車道的車速較快,黃建軍想變道,可后面一輛小轎車猛踩了一腳油門,緊追上來,根本不給救護車機會。
18:18,救護車來到沙坪公園,只要左轉就能進入小區支路了?捎娑鴣淼能囕v一輛接一輛,絲毫沒有停頓。最后,還是一輛公交車好心地停了停,讓救護車左轉進入支路。
18:25,救護車才抵達雅豪麗景小區。進行初步處理后,醫護人員將病人抬上了救護車,可回程仍用了15分鐘。
夫妻吵架、小感冒也叫救護車
救護車“遲到”還不僅僅是因為無人讓道。
前不久,市內某醫院接到一起出診任務:一陳姓男子說老伴發病了,需要急救?傻搅“病人”家后,卻發現只是夫妻倆吵架,丈夫感覺自己的妻子精神不太對,所以就打了120。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經檢查,這位女士沒有明顯的生病特征,只是情緒異常激動。急救人員于是迅速趕往下一個急救地點。可10多分鐘后,當救護車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來晚了,病人已沒了呼吸。
“有人連小感冒、塞了牙,也會打120。”說起救護車遭遇的尷尬,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蔡平軍很無奈。他說,市急救中心每天派出去的救護車約60車次,到現場后進行醫療處置的只占75%—80%,“這其中,危重病人只占10%。”
10次出診5次空手回
最耽誤救護車出診的要算出空診了。
2月11日下午2點多,市紅十字會醫院接到出診任務,稱有人在盤溪水果市場昏倒了?僧斁茸o車來到現場,卻沒看到昏迷的病人。
“我們圍著市場找了一圈,還問了很多路人,都說不知道。”該院急診科護士簡錠梅說,她又按來電顯示,給打急救電話的人聯系,但對方一直不接,最后只好折回了醫院。
“這還不算最氣人的。此前有一天,我出診10次,5次都沒接到人。”簡錠梅分析說,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患者病情好轉后自行離開,但也不排除有人惡作劇。
誰拖住了搶救生命的腳步
“原則上講,救護車不應該‘遲到’。”蔡平軍說,目前,我市院前急救網絡包括一個中心、7個分中心和25個急救站,一個中心是指市急救中心,負責主城區(北碚除外)的急救病人,7個分中心指涪陵、萬州、黔江、北碚、綦江、永川、南川,25個急救站則設在剩下的區縣,基本構筑起一道完善的急救網絡。
其中,主城區有76家急救網絡醫院、近200臺救護車,實行12小時制進行輪班。這就意味著,主城每天有近100臺救護車在“待命”。據統計,我市醫療急救平均反應時間小于5分鐘,這就意味著從接到求救電話到救護車出診,平均只需不到5分鐘時間。
那究竟是誰拖住了搶救生命的腳步?
“馬路全都堵死了,前后左右都是車,你叫我往哪讓?”家住南岸區上海城的鄧奕說,如果不堵車,她絕對會讓道給救護車,但重慶道路比較狹窄,除了高速有應急車道外,其他道路少有應急車道,導致讓無可讓。這也是不少人共同的想法。
重慶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秀模卻認為,在重慶,真正會堵得一動不動的情況,是遇到了交通管制或事故,日常性的擁堵是可以緩慢行駛的。這就需要車主有讓路意識,有時候,只要借一點點地方,救護車就能過去。關鍵是很多人習慣從個人利益出發,為了搶時間亂超車。“對個人來說,可能方便了,但會讓真正需要的人喪失最佳急救時機,甚至失去生命。”(記者 李珩 劉薊奕)
專家建議
將強制為救護車讓路納入地方性法規 設立急救調度師判斷救護車是否該派
“實際上,院前急救并非醫院單方面的事,需要每個人的配合和參與,這是對生命起碼的尊重和敬畏。”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蔡平軍說,在國外,給急救車讓路是鐵的紀律。在德國,任何車輛聽到救護車的笛聲都必須讓行,即使發生交通意外,也要盡力讓出車道。如果發生擁堵,最里道的車就算沖上人行道也必須把道路讓給救護車通過。
他建議,重慶可嘗試將“強制為救護車、消防車讓路”納入地方性法規,讓不讓路的車輛受到重罰,“取證方面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在救護車、消防車上安裝攝像頭。”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針對有的市民連小感冒都找救護車的情況,規范急救職責迫在眉睫。我們可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在救護車調度指揮中心設立急救調度師,法律賦予其一定的權力,每天24小時值班,由他來判斷這輛救護車是否該派。(記者 李珩 劉薊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