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一出,同學立即發來微信:“新疆人又鬧事了。”接著刷朋友圈、人人網,發現狀態形形色色,但大致分三種:以新疆人為主的“我們新疆好地方,新疆人民淳樸善良”;群情激奮的“新疆人可怕又可憎”;以及相對理智的“暴恐分子與新疆人民無關”。學校的一些公共主頁上也掀起了對此次事件的討論,我不由回想起五年前發生在新疆的打砸搶燒事件。正是在這次事件之后,我和父母搬離了新疆,搬離生活了10年的地方。
來北京后不久,放學回家的路上,無意中聽見同學對母親說班里來了一個新疆姑娘,她母親惶恐的反應至今還記憶猶新。我感覺自己在同學眼里,就像一枚滴滴答答,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同桌一遍遍和我確認:
“你不是維吾爾族人吧?”
“不是。”
“那你不是暴徒對吧?”
“對。”
類似的對白大概持續了一個學期,并不間斷地出現在三年的高中生活里。
驕傲地說出“我是新疆人”越來越變成一件需要很多勇氣的事。因為直至今日,每當問題出現之時,新疆、新疆人都會成為眾矢之的,猜度和畏懼四處蔓延。在一些人模糊的概念中,維吾爾族可以與兇殘、暴力劃等號,不管他們如何做,如何解釋,都很難樹立自己的形象。時間并沒有給所有人以理性,沒有改變他們看問題的眼光,更沒有彌合鴻溝。
五歲時,我隨著父母援疆建設來到烏魯木齊,10年里與新疆產生了難解難分的感情。此間所認識了解的新疆,是有著千里牧場、雪山大漠、高原湖泊的新疆;是瓜果飄香,民風淳樸的地方。小學、初中都就讀于漢校,但班里總會有幾個少數民族同學。小學最好的閨蜜是同班的維吾爾族女孩,除了飲食上的習慣有所差別外,她和漢族姑娘相差無二。每逢古爾邦節,她便從家帶給我馓子、杏干還有糕點。“七五”暴亂時,媽媽單位的維吾爾族叔叔為保護那些來不及逃跑的漢族人,便把他們拉到家中,藏在身后……他們才是我印象中維吾爾族人的代表,他們才是維吾爾族人的縮影。
然而“七五”過后,很多的惡都冠之以 “維族人”的名號,從小偷,到切糕,再到如今的昆明之殤。而新疆人,既承受著內心的憤怒與憎恨,又承受著不分青紅皂白的辱罵,其處境之難,非常人所能想象。我作為與他們共同生活的親歷者,作為他們善良可愛的見證者,每遇其被推至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時,便難以抑制內心沖動為之打抱不平。
改變觀念實并不易,人們心中傷口的彌合也需過程。網上流傳的這句讓讓我很感動:不要把對恐怖分子的憤怒扭曲成對一個民族的恐懼和隔膜;也不要把對暴力的還擊扭曲成對一個地方人民的歧視和敵意。新疆,是兵團人,是西部大開發者離開家奉獻青春的地方;是兒子、丫頭們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們所摯愛的家鄉。愿人心的隔閡早日彌合。(陳卓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