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舟系列到嫦娥登月,從已有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到未來的百噸以上的重型運載火箭,中國什么時候能夠實現載人登月計劃?什么時候建立自己的空間站?會不會因“螢火一號”的失敗而終止火星探測計劃……
27日,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李光亞蒞臨重圖,在“三峽大講壇·百姓課堂”開講《中國航天精神與中國夢》,講座開始前,他接受了重慶晨報記者的專訪。
運載火箭
明年,長征五號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
重慶晨報:我們知道,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是中國首個濱海發射基地,它什么時候啟用?主要用于發射什么樣的運載火箭?
李光亞: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后建設的第四座現代化衛星發射場,將于2015年由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搭載試驗衛星進行發射。
“長征五號”的研制成功,使我們的運載火箭研制能力上升了很大一個臺階,未來的登月工程、貨運飛船、空間站都要靠這種大推進力的運載火箭來完成。
相比第一代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不足、推進劑有劇毒、火箭型譜復雜等三大弱點,包括“長征五號”在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運載能力由第一代的直徑3.35米擴到5.5米,捆綁的都是直徑3.35米的助推器,運載能力已達到目前的世界水平;推進劑是由液氧、液氫和煤油組成的對人體對環境沒有危害的環保產品。
在海南建發射中心,因為這里距赤道近、緯度低,同樣一顆衛星相比從西昌發射壽命要長兩年。
重慶晨報:您剛才談到“長征五號”火箭明年發射,但未來的登月工程需要靠更大推進力的運載火箭進行發射。
李光亞:這個問題也是社會上比較關心的,未來我們國家要實現登月計劃,單靠“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遠遠不夠的。相比美國直徑10.6米“土星五號”火箭的120噸的試載能力,我們“長征五號”火箭直徑才5米,低軌道運載能力才25噸,是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的需求。我們要在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基礎上,研制最新一代百噸級的重型運載火箭。
中國空間站
2020年,我們將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
重慶晨報:神舟飛船的負責人曾透露,2020年之前中國將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成中國空間站,這對我國來講意味著什么,這個空間站有什么樣的優點?
李光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三大部分,載人飛行、交會對接、建空間站。現在已走完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三次對接,尤其是去年神舟十號和目標飛行器對接完成以后,這意味著已經奠定了建造中國空間站的基礎。
現在已經可以進入國家空間站工程的實施階段,中國已經對外正式宣布空間站建成的時間表是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重量在60噸左右,而由美俄牽頭、16個國家參與建設的國際空間站重量是423噸。
重慶晨報:空間站的建立,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航天事業有了一個大幅度提升?
李光亞: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很巧合。中國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而國際空間站的壽命也將在這一年終結,它是2000年投入使用的,設計壽命15年,后來俄羅斯和美國達成共識,再延長5年壽命,2020年是它服役的最后期限。
按照計劃,2020年我們空間站建成,國際空間站壽命終結,人類在2020年在太空就運營著唯一一個空間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空間站,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鼓舞的事情。現在全球擁有載人航天工程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和日本沒有載人航天的能力,就不具備建造空間站的基礎。
載人登月
今年,“月宮一號”月球站面向公眾開放
重慶晨報:神舟系列已經發射到了神舟十號,接下來的神舟十一號又將執行什么任務?載人登月是我們的一個夢想,這個計劃有沒有時間表?
李光亞:我國發射的神舟系列中,和目標飛行器進行了三次對接,兩次是人空對接,一次是物空對接。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考驗太空對接技術,還要發射天宮二號,它在功能上比天宮一號將更加完善。神舟十一號計劃,在人員配置上仍是3個宇航員,飛行時間不會超過7天。
中國探月工程已經進入嫦娥工程的第二步,雖然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登月時間表,但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終極目標是登月。中國的登月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探月,又叫嫦娥工程,第二個是登月,第三個階段是駐月,就是在月球上建立一個中國的永久月球站,在月面上開展各種科學試驗。
中國月球站的設計已經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完成,代號叫“月宮一號”,面積有36平方米,已經具備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很多條件,今年將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重慶晨報:目前,嫦娥三號和“玉兔”號月球車還在月亮上進行試驗,在探月工程中,我們還有哪些后續試驗?
李光亞:探月工程首先是探月,第一步“繞”已經完成,第二步的“落”是由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來完成。接下來,我們就要著手探月的第三步“回”,不僅要讓我們的月球探測器能在月面上探測物質進行行走,還要能把采集的樣本帶回到地球上,這個“回”的工程在2017年由嫦娥五號來完成。
今年6月前后,我國將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嫦娥五號的試驗器,主要目的是為嫦娥五號的順利返回地球做前期技術準備,看它在返回的過程中能不能經受住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4000℃高溫,以及一系列的變軌。
航天人才
前年起,有了引進社會人才的計劃
重慶晨報:外媒報道稱,中國擁有25萬人投身航天事業,這是其他國家比擬不了的。中國在培養航天人才上有什么特色,如何保證人才不斷檔?
李光亞: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之所以取得輝煌成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人才支撐的結果,沒有年輕的創新人才,是不會取得長足的發展。現在俄羅斯、美國對中國的航天事業感到了一種壓力,并不在于中國現在的成就和他們縮小的差距有多大,關鍵是他們感受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后繼有人。
中國航天人才隊伍年輕化,火箭總指揮、總設計師都在35歲到40歲之間。航天人才的培養是有戰略謀略的,通過戰略人才庫決定哪個人進入,之后就要按部就班地培養。
重慶晨報:中國航天對人才的培養是怎樣一種方式?
李光亞:每年約有800人到900人進入我們院,主渠道是通過北航、哈工大、北理工、西工大、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主要高校培養,但成本很大,周期很長,一個學生到單位至少要5年才能獨一面。
為了縮短周期,急追直上趕上航天技術的發展,我們從前年開始,就有明確從社會和海外引進成熟人才的目標和計劃,雖然成本很大,只要認定是所需的,個人技術達到一定水準的,把這些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引進來。
我們其他的人才培養措施還包括一些參加工程鍛煉、確定導師、政策激勵等,整體配套,整體推進,從而加大對中國航天人才的培養和周期的縮短。
熱點釋疑>
“螢火一號”失敗
會不會影響火星探測?
李光亞:2011年,“螢火一號”探測器之所以搭載俄羅斯的探測器,主要是因為我們對火星入軌還沒有經驗,想通過搭載取得一些經驗。但“螢火一號”探測器沒有進入預定軌道,成為太空垃圾,這令人非常遺憾。據我了解,我國未來對火星的探測仍在按部就班的準備,未來的火星探測器將用我們新一代的運載火箭和“長征三號”系列火箭發射升空。但何時發射火星探測器,現在沒有具體時間表。
北斗系統啥時候建成?
李光亞:北斗系統是中國繼建空間站、實現登月計劃之后的第三大里程碑,它的意義不亞于前兩者。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僅僅是和平利用,不僅僅是用于國民經濟建設,它的軍事意義尤其重大,事關國防安全。中國北斗工程分兩步走,第一步已經圓滿完成2012年底發射16顆衛星,覆蓋亞太的目標;這套系統最終建成時間是2020年,要發射35顆衛星,覆蓋全球。
為何那么多衛星沒有捕捉到失聯航班?
李光亞:馬航航班的失聯,是人類的一個災難。衛星實時跟蹤目標,到現在為止這個還沒有國家能夠做到。現在已經有科學家在研究這方面的課題,怎樣在全球實時跟蹤一個目標,這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一個現實。
“玉兔”號月球車為何出現故障?
李光亞:月球探測器在月面上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月球表面白晝時溫度高達150℃,黑夜時低至零下180℃,溫差超過300℃,尤其是月面上的晝、夜時間差分別長達約14天。“玉兔”號月球車設計的在月球上工作時間是3個月,恰恰在一個半月時出現了故障,好在經過我們科研人員的努力把它喚醒了,這說明我們在地球上處理月球車在月表上出現故障的能力是比較強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