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看到有些媒體報道,安徽、江蘇等地一些在外務工的農民工朋友,已經陸續從外地返回農村,準備收割。看了這些報道,我就產生了個疑問,這些農民兄弟外出打工時,誰在照料農田?誰在種糧食?
跟你有同樣疑問的人相信不在少數。因為糧食生產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第一站,誰在種糧?積極性怎么樣?這些問題,都是糧食安全的源頭,都是當下急需了解的。
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對于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確保糧食有效供給、實現自給自足,意義的確重大。近期的一系列中央文件,也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到突出位置。
沒錯,那么帶著剛剛的這幾個疑問,中央臺派出多路記者,來到了河南、安徽、山東、黑龍江、湖南等五個全國糧食主產區。歷時近2個月,走入生產基地,走近種糧農民,實地調查了中國糧食的生產現狀,采制了特別專題《中國種糧現狀報告:誰在種糧?》。
河南鶴壁浚縣,古稱“黎陽”,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自古這里就有“黎陽收,顧九州”的美譽。
在王莊鎮西棗林村村口,幾位老年人正在聊天。雖說地處產糧大縣,種地并沒有成為這個村子里年輕人的生計:
記者:我看咱們村子上怎么沒人啊。
老人們:都出去打工zhi錢(河南方言,掙錢的意思)了。
記者:您今年是多大?
老人:我今年呢,70了。我還種地呢,我種5畝地。
老人說的沒錯,農村里年輕人那些匆匆遠行的背影,誰也阻擋不住,留下的除了像村主任張俊普這樣的村干部,就是婦女和老人。
張俊普:按我們村說吧,700多人至少有600在外面打工。剩下的一般的都是40以上的婦女和60以上的男勞動力,大部分種地都靠這一部分人。
根據中國鄉村之聲對河南、安徽、山東、黑龍江、湖南5個農業大省的10個產糧大縣的調查問卷統計顯示:從年齡構成看,中老年人占93.2%,成為種糧的絕對主力軍。從文化構成來看,73.7%的被訪對象僅具有初中以下學歷,而大專以上學歷者僅為2.3%。
農村種糧人員呈現老齡化趨勢,不只是在這五個糧食主產區,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表示,目前我國農業人口老齡化正在一步步逼近:
潘文博:據測算,2004-2012年,我國農民外出務工的月均工資收入從780元增至2290元;而同期三種糧食的畝均現金收益從374元提高到655元,種植1畝糧食獲得的現金收益僅相當于8天左右的打工收入。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走向城市,農業兼業化、老齡化特征明顯。
空心村越來越多,種糧食的人越來越老,這是當下的鄉村現狀,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中央臺中國鄉村之聲的另一個調查結果同樣讓人關注。在對河南、安徽、山東、黑龍江、湖南5個農業大省的10個產糧大縣的調查問卷統計顯示:雖然種糧收入增加,但農民不愿讓自己的子女“子承父業”繼續種糧,在被調查者的子女中,83%選擇外出讀書和就業。
在和浚縣僅相隔18公里的全國小麥產量第一縣滑縣,處處可見一塊塊高標準糧田,仿佛綠色的海洋。
58歲的劉書昆在滑縣西河京村種了一輩子地,老劉說,現在最大的心愿是讓自己的孫子、孫女考上大學,不再種地:
劉書昆:大人在家里種地小孩還能讓他種地啊?大人多吃苦,小孩不能再讓他吃苦了。
隨著配套設施的完善,如今種糧比以前要輕松很多:播種收割完全機械化、刷卡澆地、農技人員上門服務……像劉書昆這樣的老人眼下也能應付自如,可浚縣王莊鎮政府農業辦公室工作人員朱計有卻隱隱感受到了危機:
朱計有:長遠來說,可能會有影響,因為好多年輕人他不在家了,一旦這一代年輕人出去之后,他就不會再想回家種地的問題。
年輕人走了,帶走的可不光是體力。
65歲的池永義是浚縣王莊鎮東棗林村的技術員,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就負責村子里的技術推廣,如今給婦女和老人推廣農業技術是他最發愁的事兒:
池永義:還是有文化的容易學會,大部分上小學,上個三二年的小學生比較多,初中生像這個年齡階層的都不太多,最多的占到五分之一,像50多歲以上的,有一半人都有困難。
未來誰來種糧?近年來,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都在向種糧大戶傾斜,培育一批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來種糧也被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今年36歲的浚縣國兵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熊秀杰就是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他流轉了3600多畝,是當地相當有實力的種糧大戶,可是逐年上漲的人工費用和雇不到青壯勞力,已經成為他增加產量的最大的障礙:
熊秀杰: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青壯年他干活第一快,而且質量也好,女性這一塊時間就延長了,影響你下一步的播種啊、澆水啊都影響了。
村莊是中國農村的微型社區,年輕人都走在通往城市的路上,靠老人和婦女支撐的村莊失去的也不僅僅是往日的生氣。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也認為,農業人口老齡化將對糧食安全造成很大影響:
朱啟臻:可以說未來農業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未來誰來種地。這種影響隨著勞動力的勞動能力越來越弱,這種影響就會逐漸的凸顯出來,現在50多歲的人還能干,60歲的還能干一點,再過10年這些人就會退出農業勞動的行業,未來誰種地就會擺在我們面前。
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6億噸,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連續十年增產。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也會出現“十一連增”。但現在糧食豐收的光環下,卻一直存在著一個陰影,我國的糧食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根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數據,目前我國人均占有糧食在400公斤以上,也就是說按13億人口來算,全國一年的糧食需求在5億噸以上。與此同時,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鎮,在許多地方,堅守農村耕作的是這些文化不高、年齡偏大的中老年人。他們如何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求?而年輕人都不愿種糧了,也不會種糧了,這也不禁讓人擔憂:未來,誰來種糧?面對種糧農民老齡化,我們又應如何突破,各地又做了哪些探索呢?(記者 孫濤 任磊萍 李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