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開放的中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英才”。
正是由于中國政府一直高度正視高端人才不足的“短板”,著力培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及其團隊,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領域頂尖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高端人才數量日益充足,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持續提高。
打破體制壁壘
“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讓人人都有成長成才、脫穎而出的通道,讓各類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這一表述,讓各類人才倍感振奮。十八大以來,阻礙人才發展的壁壘和堅冰逐漸被努力沖破,人才發展正在獲得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人才政策更加開放。新修訂的《出入境管理法》專設“人才簽證”類別,“人才簽證”進入國家法律,得以正式確立,為海外人才效力中國再開綠色通道;完善后的《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享有相關待遇的辦法》,日益吸引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機制不斷健全。教育部探索建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動態調控機制;人社部分類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完善職稱評審管理辦法,深入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截至目前,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論文量16.6萬篇,排名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21.7萬件,穩居世界第三;航天航空、深海探測、高性能計算機、量子通信等領域,陸續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些領域還處于領先地位。
引進國際人才
近年來,各國之間“人才戰爭”硝煙四起,形勢嚴峻。我國積極應對,制定了更加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計劃。
2008年底,中央實施了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重點引進在基礎前沿領域具有原始創新能力、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能產生重大突破的世界頂尖人才,以及突破關鍵技術、帶動新興學科的急需緊缺人才。截至目前,累計引進4100多人,其中包括40多位發達國家的科學院院士等世界頂尖科技人才。
由于長期工作在國際科研前沿,“千人計劃”專家的大批回國,加快了我國與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對接!犊茖W》雜志評出的“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學進展”中,“千人計劃”專家作出重要貢獻的就占3項。“千人計劃”正在逐步成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引才品牌。
在“千人計劃”的帶動下,各省區市也先后實施地方引才計劃。如北京“海聚工程”、江蘇“雙創計劃”、浙江“省級千人計劃”等,與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等部委引才計劃一起,帶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人才回國潮。2008年至今,我國留學回國人數達到76.32萬,年均增長30%以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指出,“龐大的海外留學生群體已經成為中國創新的主力軍”。
用好國內人才
2013年起,除“千人計劃”之外,“萬人計劃”也成為中國人才領域的高頻詞。這是一項針對國內高層次人才的特殊支持計劃,在首批遴選產生的820名人選面向社會公布后,引起各方熱烈反響。
實踐證明,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是解決科技領軍人才匱乏的快捷、現實、有效的途徑,但國內高層次人才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體力量。立足國內、著眼長遠,加強國內人才自主培養,是推動我國人才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舉措。
“‘萬人計劃’樹立了一個風向標,有效調動國內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引領大家共同向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方向努力。”首批“萬人計劃”杰出人才入選者、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忠范這樣表示。
“實施‘萬人計劃’的另一層深意是,以此引領各地各部門人才計劃,促進人才工作政策和機制創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積蓄正能量。”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能夠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引才用才模式,充分尊重、放手使用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最大限度調動了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讓我國人才隊伍的活力充分涌動。(本報記者 羅 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